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 - 正文

可持续发展,清华在行动!

110周年校庆“大学 · 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

●通讯员 田梦迪 记者 曲田

“全校开设课程数2317门,课题项目数9253个,社会培训项目数408个……”

4月15日晚,清华关于SDGs行动的成果数据,穿过线下会场,透过大小屏幕,通过全球双语网络直播,从新清华学堂传播至世界各地。

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大学系列论坛第四场——“大学·可持续发展”论坛中,清华大学SDG研究院联席院长薛澜教授、执行院长朱旭峰教授共同重磅发布《清华大学SDG行动报告》,介绍清华大学可持续发展建设实践。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向社会展示清华大学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果。大学在落实SDGs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既能为落实SDGs提供知识和解决方案,也是动员和践行SDGs的重要平台,可持续发展,清华在行动。

2016年7月,清华大学首次制订并启动实施“全球战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大学落实SDGs的实践,并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反响,让我们回顾报告发布现场,看看清华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贡献了哪些力量。

论坛现场

论坛伊始,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致开幕辞。他表示,联合国致力于与各国一道努力推进SDGs的落实。值此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报告》发布之际,他在表达祝贺的同时,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在SDGs各方面所作贡献,并期待未来十年,中国可以继续推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呼吁全球高校在这之中发挥更加突出的贡献。

常启德致辞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主席杰弗里·萨克斯通过视频祝贺《报告》的顺利发布。他强调,高等教育机构在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科学创新和社会参与方面有着巨大作用,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应在重要的国际议题面前,勇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此次清华大学发布《报告》正体现了一所百年高校在新历史时期中的担当。

杰弗里·萨克斯视频祝贺《报告》发布

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坚力量,清华在行动

为应对全球挑战,各国领导人于2015年一致通过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议程”),该议程包括17个SDGs。从最初注重环境可持续发展,到后来的千年发展目标,再到如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应对全球挑战,诸如贫困、饥饿、教育不平等、气候变化等,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伙伴关系,特别是需要不同主体付出持续和艰苦卓绝的努力。

中国是最先对“2030议程”作出庄严承诺的国家之一,并率先制定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且将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写入“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当中。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即使在遭遇全球新冠疫情大蔓延的恶劣环境下,依然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以来,中国政府又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经验。

在这些关乎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重大行动面前,清华大学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推进SDG的工作中。“四年前,清华大学率先成立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推进SDG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并联合日内瓦大学共同设立SDG双学位硕士项目、共同开展SDG开放创新训练营等活动,为推进全球SDG的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薛澜介绍说。

薛澜发言

着眼未来,从我做起,清华大学从点滴入手,将自身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相结合,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推动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促进SDGs的实现。

与会嘉宾合影 

人才培养:不让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成长发展的机会

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众多与SDGs相关的教学项目与课程体系,朱旭峰介绍了清华关于人才培养的成果,“在过去一年,全校开展与SDGs相关的本科生课程1151门,研究生课程1166门,举办20665场与SDGs相关的校内学生活动,努力让每位同学了解SDGs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特别慰问和资助经济困难同学,过去一年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8000人次,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1937.2万元人民币,学校承诺“不让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发展成长的机会”。

朱旭峰发言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职能,优质教育正是第4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清华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是全方位的。

在清华大学众多与SDGs相关的教学项目中,有一个特别为了推进落实SDGs而设立的学位项目,那就是清华与瑞士日内瓦大学合作开设的MPP-SDG双硕士学位项目。

“这个项目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治理知识提升方面,让我学会如何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这一硕士项目的经历,是一场真正的生活改变和宝贵经历。”“项目让大家真正动手,以团队为基础做项目驱动的活动,而且注重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课程合作。”MPP-SDG双学位学生如是说。

每一所高校都有责任保障教育公平。对于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子,他们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求学。针对此类情况,清华大学推出了面向全国农村地区学子的“自强计划”,并为在校贫困学生推出“鸿雁计划”海外交流项目,支持学生赴世界各地交流学习。清华推出的教育公平措施,既体现了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贫困,也体现了第10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减少不平等。 

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为SDG提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截至2020年,清华共有410个与SDGs各个领域相关的校级研究机构,包括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其中承担政策研究的校级智库有107家,2020年全校师生共进行了9253项与SDG相关的课题项目,并获得超过1万项相关专利并实现494项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通过探索和发现未知,为SDGs的实施提供新知和解决方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通过相关研究为此例证。

贺克斌分享

贺克斌分享了时间跨度长达20年之久的三张照片:

第一张拍摄于北京车公庄——1998年,当时的贺克斌刚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流回国,他们正在建立中国第一个PM2.5大气污染物化学成分长期观测的采样平台。

第二张拍摄于北京清华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经过十年的研究积累,贺克斌所在团队为北京奥运蓝天解决空气质量问题贡献了重要的科研支撑。

第三张拍摄于2018年——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一个重要会议上。会上正式发布了由联合国环境署委托清华团队和国际团队合作完成的《北京20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的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北京从1998年到2017年20年间GDP增长13倍,机动车增长5倍,但大气污染物大幅度下降,空气质量获得明显改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清华团队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比如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的关键技术,将全国海量的工业点源、交通线源和农业面源,通过多元多尺度的耦合技术,形成全国三公里的高精度网格清单,处国际领先水平。

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下,最近十来年,全国空气质量获得明显改善,中国2018年PM2.5浓度相对2013年下降42%,2020年下降幅度相对于2013年超过50%。空气质量改善同时中国持续推动碳减排,2013—2017年累计通过蓝天行动推进碳减排达14—30亿吨,相当于中国减少碳排放3—6%。

清华团队在蓝天保卫、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路漫漫其修远兮”,清华团队会继续在科技攻关路上不懈努力奋斗。 

社会服务:推动全社会终身学习计划

七年前,清华大学设置了“学堂在线”,希望通过培训和在线教育让更多人享受到清华的优质教育,实现终身学习。“学堂在线”现已发布2966门在线课程,这些课程来自全球一流大学,其中包括清华、北大、MIT、斯坦福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平台已经吸引了5880多万学习者,总注册人数高达1.63亿人。

2020年,清华大学开展SDGs相关社会培训项目408个,培训5万多人,开设与SDGs相关的在线慕课课程129个,通过“学堂在线”学习的总人数达到350多万人次,其中98.9%的人来自于校外。清华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希望他们更加了解社会,以期在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

然而,在全球朝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之路努力奋斗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福祉。面对严峻挑战,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医师队伍驰援武汉。2021年4月8日,武汉全面解封后,全员平安回来。

疫情期间,清华大学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和包容性,加快开展抗击疫情科研攻关,为使全球发展议程回归正轨贡献清华力量。

2020年4月2日,清华大学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助力培养未来引领国际公共健康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积极参与“良好健康与福祉”目标的制定,在困难多多的漫长过程中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

陈冯富珍作分享

她强调,“良好健康与福祉”的目标(SDG3),与其它1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环环相扣,密切相关。近年来尽管许多国家在卫生健康方面,取得了飞跃性进步,但全球卫生健康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仍需要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持续完善公共卫生与医疗体制改革。

作为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陈冯富珍希望与各位同事、与各位同仁一道,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实现“良好健康与福祉”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文化传承创新:将建设绿色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碳中和”目标紧密结合

清华在国内首创提出建设绿色大学,还将建设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紧密结合。2019年一年,9.97%的校内建筑面积完成节能改造,校内生产并使用90万立方米中水和雨水。

“清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是积极主动贯彻中国党和政府的教育指导思想,秉持‘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的理念,走高质量、内涵式、追求卓越的办学道路的良好体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冯远表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窗口,虽落成仅五年,但已达到了国家一级水准。”

冯远作分享

与通常的博物馆所不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综合性、固定、流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收藏、研究、展示、交流为广大师生、社会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主题和各种样式的现当代艺术创作新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务。

除此以外,2016-2020年间,清华大学共签订349份国际合作协议,境外来访与出访交流人数达91581人。仅2020年,清华大学举办SDGs相关的国际会议66场,共计7832人次参与;在清华新闻网发布面向大众的宣传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中外文新闻总计49289篇。

报告发布后,贺克斌、陈冯富珍、冯远三位嘉宾通过圆桌讨论围绕高校如何推动和落实SDGs这一主题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清华大学SDG研究院联席院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与嘉宾们一同,围绕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话题,解读大学如何为实现SDGs贡献力量。

吴红波发言

圆桌讨论

Q1:陈冯院长作为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创始院长,您觉得未来清华在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方面,在应对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方面,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优势和作用?

陈冯富珍:作为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首任院长,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人才培养是我们首要的任务,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学院和清华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培养高端国际化、综合实力强的公共卫生与健康的领军人才,为健康中国2030与医改等方面的重大题目提出科学、精准、创新的方案,为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Q2:请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一谈大学与可持续发展。

冯远:高等教育一般有应用型、研究型和综合型三类模式,相对于社会发展,应用型院校以知识传授为主,而研究型院校要适当超前,因为它是通过成果和新技术引领社会发展,还有一种就是产学研综合的、教学科研同步发展的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它的意义,在不同层次办学上都有不同功能可以发挥。我们把本科的教学定位为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而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则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博士这个层次的教学上,鼓励同学们创新知识。因此我觉得现代高等教育中,艺术教育、理工科教育同样重要。

Q3:根据自身经历,讲一讲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什么推动作用?

贺克斌: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17个方面,是一个非常系统而综合的目标,它的实现应该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人才。同时由于周期比较长,需要同学们及时获取与时俱进的新知识。

另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T字型的,既有横向的通识基础,又有纵向的专业专长。清华老校长蒋南翔在50年代讲过一句话,“大学要给学生的不是干粮,而是猎枪”。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么综合的长期任务,如何领悟“给猎枪”的概念,对我们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Q4:最近国内有两个词非常热,一个是“碳达峰”,一个是“碳中和”,我们既要争取达到“碳中和”,同时要推进SDGs的落实,怎么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贺克斌:“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跟17个SDG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直接关联的是SDG13气候行动。但是我们现在讲到的所有国家,包括全球不同经济体,大致是从三个方面实现“碳中和”:第一,资源利用的减碳;第二,能源结构的减碳;第三,生态系统的固碳。

所以,SDGs目标中讲到的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SDG9)、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SDG12)等等,都有很深刻的含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们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倡导简约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和高效利用资源的生产模式,这是资源减碳的贡献。能源减碳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是经济实用的清洁能源(SDG7),这里含义非常丰富,最终实现的减碳可能这个目标贡献的体量最大。“碳中和”的达成要靠这17个目标,这17个目标又需要“碳中和”带动,二者是相互支持的结果,但是要实现这个结果需要全国、全球不懈努力地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

Q5:由于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蔓延,全球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从各自的领域出发,你们觉得当前最迫切的是什么?

贺克斌:全球性的问题要通过合作来解决,所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非常重要。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行动中,清华成立了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利用一些新技术手段,保持大学在解决全球问题方面的交流合作与行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合作,也需要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进一步加强合作。

冯远:高校作为一个创新成果的研发中心,其扮演的角色确实不同,需要尽快迎合国家的强国战略,就社会经济关注的重大命题投入到科技攻关中去,特别是事关“卡脖子”的科技领域问题。中国科学家、高等教育家是当仁不让的。同时我也呼吁应求同存异、加强交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这些事情须臾不得放松。

Q6:关于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对老师和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呢?

陈冯富珍:我从事公共卫生事业已经超过40年了,希望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分享我的一些感受。

第一,公共卫生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更加看清其中的关联性。

第二,我国在新冠肺炎防控方面做的很好,就是因为定位准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讲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也不简单。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人的健康、人的生命就是国家的第一大事”时我非常同意。新冠肺炎确实令我们看到国家对每个老百姓、对每个群众作出的贡献。

但国家对每个个体也是有期盼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守门人,健康生活应该从自身做起。70%—80%的疾病都可以预防,不生病是最好的,即使生病,也要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立身于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及110周年校庆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清华大学总结过往践行SDGs的举措,展望未来,在履行大学职能中,努力为促进SDGs在校内、国内及全球范围的实现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大学在致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期待这样一份报告能呼吁更多高校一道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书写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清华新闻网4月16日电)

摄影:赵青松 薛天佳 李宙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

2021年04月16日 16:18:5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