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董煜:读懂中国经济奇迹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报 12-16

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时指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国的宏观调控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

记者:如何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董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经受了几次重大考验。一是2012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过去,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开始不断显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2015年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工业品出口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及时调整经济工作思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是世界经济出现逆全球化潮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尤其是2018年起,美国悍然挑起经贸摩擦,全方位加强对中国的封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在斗争中不断成长。三是2020年全球范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世界经济进入动荡调整期,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疫情对中国的消费、投资、出口和民生等带来重大挑战,但中国经济又一次展现了强大韧性,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在这一过程中,党中央先后对经济发展形势作出重大判断,有效引导了经济工作的方向。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三期叠加”的判断;2014年提出“新常态”,并分析了九个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引导各方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记者:“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董煜:根据形势变化,党中央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工作思路,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科学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中求进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以贯之的工作总基调,历次经济工作会议都是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不变的基本前提下,根据不同年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工作的侧重点。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就是为了给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根据形势变化丰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在“十四五”时期明确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三是在政策架构上,逐步确立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框架。这是在2013年提出的,经过几次调整后,2019年确立为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2021年进一步拓展为七个方面的政策方向,与年度任务的结合更加紧密。四是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完善,建立了综合性的政策体系。宏观调控的工具包,从过去的主要依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断拓展延伸,形成了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有哪些特点?

董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高难度的难题和挑战,其经验和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条:

一是运用系统观念,实现多目标动态平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在发生变化,不再为一时的GDP增速高低而焦虑,而是强调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二是把握力度和节奏感,实施精准调控。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注重“稳”与“进”之间的辩证关系,确保每一个重大节点上都能看得准、抓得准。面对经济中出现的压力,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根据轻重缓急,在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基础上,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举措。在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时,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三是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兼顾当前和长远。宏观调控工作注重调研分析,及时发现经济发展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出台“六稳”“六保”举措,避免短期波动过大影响稳定。同时,注重面向长远解决问题,以发展规划为牵引,持之以恒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将年度、季度的短期目标,与五年规划的中期目标和远景展望的长期目标相结合,体现目标之间的衔接协调和统一,增强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四是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潜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丰富宏观调控工具和手段的过程就是深化治理领域改革的过程。通过改革转变传统的调控思维,将关键环节的改革与原有的经济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是调控路径的重大创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历次会议研究的重大改革事项,很多都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对经济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近年来,宏观调控不断强化风险意识,深入分析发展环境变化特别是输入性风险的影响,重点研究汇率、影子银行、价格、债务等风险,根据不同领域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办法,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通过把住经济金融安全关,有效维护了发展大局稳定。

记者:如何理解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应对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

董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党中央已经对“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发展作出部署。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走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走更有效率的发展之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更加公平的发展之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主动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走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的指导思想,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走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内容,提出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和方案。当前,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系统总结经济工作的经验,敢于突破传统西方经济理论的窠臼,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从全球化格局的变化出发,对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论支撑进行深入研究。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中国的经济工作经验,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发展之路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董煜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编辑:李华山

2021年12月17日 09:04:1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