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吴国盛:通过捐赠打捞科技记忆

来源:中国科学报 4-29

对于以历史收藏为主的科学博物馆来说,社会捐赠意味着什么?国内外收藏型科学博物馆社会捐赠的情况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作了交流。

《中国科学报》: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以下简称清华科博馆)自2018年筹建之初就开始积极倡议、接受科技藏品的社会捐赠。三年来,清华科博馆收到捐赠的情况怎么样?

吴国盛:清华科博馆是2018年4月24日正式开始启动筹建的,但从2017年10月开始,我已经组织人力在校内收集。到今年4月,我们已经收藏了5220件藏品,其中1106件来自社会捐赠(或者使用社会捐赠资金购买),大头来自校内理工院系实验室转拨。随着科学博物馆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估计社会捐赠的分量会越来越重。

《中国科学报》:对于以历史收藏为主的科学博物馆来说,社会捐赠的意义是什么?

吴国盛:历史收藏型的科学博物馆与以互动展品为主的科学中心(中国叫科技馆)不同,藏品决定了博物馆的品级和水准。收藏需要时间和积累,很难短时间一步到位。除了馆方自己主动收藏外,社会捐赠非常重要,因为社会捐赠可以扩大收集队伍和收集范围,使许多被埋在历史尘埃之中的珍贵文物现世。

《中国科学报》:国外的科学工业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是什么?社会捐赠是其主要来源之一吗?

吴国盛:国外著名的科学工业博物馆通常有百年以上的收藏史,其藏品来源不外乎馆方主动收藏和社会捐赠两个方面。很难判断社会捐赠的占比。博物馆通常都有成熟的捐赠传统和捐赠体系。捐赠人所拥有的责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科学报》:而在国内,此前由于以历史收藏为主的综合性科学博物馆的缺失,科技藏品捐赠是否也因此受限?目前,国内科技藏品捐赠的总体情况如何?

吴国盛: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专门类的科技博物馆是历史收藏型的,比较有名的有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和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在这些专门类的收藏型博物馆里,一定也有社会捐赠的藏品。综合类的科学博物馆整体缺失,谈不上捐赠。

《中国科学报》:三年来,清华科博馆在倡议、接受社会捐赠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一些问题?为了鼓励科技藏品的捐赠,清华科博馆做了哪些努力?

吴国盛:一开始困难重重。一来是清华科博馆才开始筹建,名声较小,大家知道的不多;二来大家对科学博物馆是个什么样子没有概念,即使有捐赠意向,也不知道捐什么好。

我们采取的方案是,边收集边办展,一方面扩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让公众直观了解到科学博物馆收藏、展出哪些东西。比如,“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等。通过持续办展扩大影响,部分克服了困难。前几天,我们成立了清华科博馆“科博之友”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立将会进一步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为我们捐赠。

《中国科学报》:除了那些本身具有重大历史收藏价值的科技藏品外,一些来自普通人的、承载个体记忆的捐赠也能进入博物馆。这些捐赠藏品的意义如何?进入科学博物馆后,博物馆会如何为它们赋予更大的展示价值?

吴国盛:博物馆的工作包括收藏、展出、研究、公教多个方面,藏品的价值当然首先体现在展览中,但也不止于此。有些东西,暂时看价值不大,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的历史价值就会凸显出来。普通人承载着个体记忆的东西,同样有其价值。一方面,它有可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得到保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公众的博物馆意识,亲近博物馆,提高参与意识。

《中国科学报》:对于国内科技藏品的社会捐赠,您还有哪些想法和建议?

吴国盛:我们希望更多读者知道,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的科学技术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凡2000年之前国内或国外生产的旧科学仪器、日用或实验室用新技术产品,无论是否曾经在清华使用过,均在我们的收藏之列”。当然,日用的新技术产品重复量较大,我们受库房容量限制,会有选择地收藏。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欢迎大家与我们联系。

编辑:李华山

2021年05月05日 16:36:3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