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联合易善数据发布了《中国慈善捐赠报告(2024)》,对我国慈善捐赠的总体来源和去向进行了梳理,并对慈善资源在公益慈善组织之间的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该报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数据整合路径,基于微观社会组织或项目层面的捐赠数据来统计、推算,并得出总体结论,能呈现慈善资源在组织间流动的情况;二是突出用户导向,不仅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了解我国慈善捐赠生态的基础数据,还尝试从捐赠人以及筹款人的视角来提取数据和呈现结论;三是方法论尽可能清晰、明确,以实现数据结论的跨年可比较,同时也有利于行业伙伴和其他学者共同参与相关统计、推算方法的迭代工作。
报告中的捐赠数据分析,不但呈现了我国慈善捐赠来源与去向,还让我们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特征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处列举其中比较突出的三个方面:
一是在我国慈善捐赠的宏观动力来源上,市场主体的理性驱动突出。这里的市场主体主要指企业,在面向社会组织和红十字会的捐赠中,我国企业捐赠的占比高达76.6%。清华大学团队曾根据慈善系统的宏观动力来源区分为市场(驱动)慈善、社区/社群慈善、个人/家族慈善、专业慈善等类别。近几年,由技术推动的、蕴含在互联网中的行为慈善正在兴起。根据报告,我国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有突出表现。民营企业捐赠和民营企业家捐赠往往很难完全区分,但总体来说企业捐赠更多代表组织集体选择,理性考量多于情感因素,受政府关系、企业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背后是我国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与国家的倡导、动员有关。在企业捐赠之外,个人捐赠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个人捐赠发展迅速。可以说,企业家及其家族慈善事业正在兴起,社区/社群慈善方兴未艾。
二是我国慈善生态系统更多依靠“增量资金”支撑,慈善资产的沉淀及其保值增值对慈善生态系统的支撑不足。2023年,我国社会组织、红十字会的投资收入仅约50亿元,保值增值对慈善事业的贡献较低。我国大多数善款是通过公募而来的,即使在慈善资源上游的企业基金会也大多采取预算制。因此,《中国慈善捐赠报告(2024)》选择将基金会作为捐赠接收主体,而未将基金会看成独立的慈善捐赠来源。
三是基金会与基金会之间、基金会与其他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相对复杂的慈善资源流动关系。例如,同样都是没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企业/企业家基金会可能在慈善生态系统的上游,接受捐赠的高校基金会却处在慈善生态系统的下游。很多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慈善会是运作型机构,既“筹钱”又直接“花钱”。《中国慈善捐赠报告(2024)》提出,基金会捐钱给其他基金会等慈善资源在慈善系统内部流动现象较多,导致慈善捐赠容易被重复统计。《中国慈善捐赠报告(2024)》的重要创新之一,是根据慈善资源的流动方向建构了一个公益慈善组织生态模型,打破了传统的基金会、慈善会、红十字会、其他社会组织分类,区分了资源型组织、公募筹款型组织与非公募筹款型组织。分析发现,在上述三类组织中,公募筹款型组织接收的企业、个人等系统外捐赠占整个公益慈善系统的58.78%,这表明,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慈善会在我国公益慈善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慈善资源动员角色。
在慈善数据统计中,我们发现存在诸多难点,例如,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点对点直接赠予受助人的慈善资源难以统计,这也成为《中国慈善捐赠报告(2024)》的缺陷之一。总的来说,要对我国慈善捐赠图景进行完整描绘,需依靠相关政府部门、公益慈善行业组织、学者的长期努力。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