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思客 - 正文

张烈、张超:从“数字藏经洞”看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新模式

来源:光明网 4-23 张烈 张超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到访敦煌莫高窟之时指出:“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近日,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公司联合推出“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技术,生动复现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创造了一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的新模式,堪称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的新创举。

“藏经洞”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大发现之一和“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藏经洞文书和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藏经洞出土文献多达六万多件,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说“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为我们研究中国和亚洲的历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大量拾遗补缺的历史依据和参证材料,堪称认识中古时期的中国乃至中亚的百科全书。藏经洞所代表的敦煌文化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由于盗窃及种种历史原因,藏经洞中的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有少部分留存国内。

作为敦煌藏经洞的首次数字化尝试和国际数字化合作的标杆,“数字藏经洞”基于敦煌学百年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积淀,以新理念、新技术,打造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和过往数字展陈的全新体验形态。通过构筑文化传承的新载体,打造文化体验的新场景,呈现文化叙事的新表达,发现文化弥合的新途径,建立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样板。

数字时代的共享、共融,极大促进了文化创作的繁荣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也意味着新的意义和机遇。如何在文化传承与数字实践之间建立创新链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弥合不同代际之间的文化沟壑,吸引当下文化消费和未来文化传承主力军的“Z世代”,使文化参与者实现情感认知,凝聚数字文化的共同记忆? 从国内近年来“数字长城”“数字藏经洞”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数字创意的优秀案例来看,技术和体验场景的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并呈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

1、数字孪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技术为游戏塑形,而文化为游戏注魂。作为一种科技和艺术结合的全新文化样式,游戏可以高精复现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文化遗产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文物价值与文化价值,但因为历史原因,很多文化遗产都消弭在岁月的长河中。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考古价值,但现今已无法在真实的物理空间再看到典藏着文物的藏经洞。同时也因为藏经洞存在文物体量大、文本难理解等客观原因,大众也较难了解背后文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数字藏经洞”通过高精度数字孪生1:1复现反映敦煌文化的历史人物、文物细节、窟内壁画、彩塑等元素,其所表现的敦煌文化虚拟空间既采样于敦煌文化,又是基于数字智能与游戏技术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成为当下前沿技术驱动下的优秀文化传承新载体。

2、数字记忆:具身实践与数字互动参与共塑数字传统文化

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中指出,“法律和秩序、商业和利润、工艺和艺术、诗歌、智慧和科学全都滥觞于神话和仪式——这一切都扎根在原始游戏的土壤中”。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内嵌于各种表现形态的数字虚拟空间中。

对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记忆的共同塑造,是我们考察、理解“数字藏经洞”的另一视角。“数字藏经洞”以其全景式、沉浸式、永续性等特征,激发了敦煌文化空间在数字世界的结构重组与再生产,形成新的流动虚拟空间形态,让用户在游戏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游戏科技,让用户对敦煌文化的记忆进行深层复刻,共塑“数字藏经洞”。游戏化的身体实践,在虚实之间链接历史与当下,现在与未来。

在具身性实践中,藏经洞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大漠戈壁上的敦煌第17窟;或充满了悲情色彩的文物流散和回归过程的故事;又或是“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的惊世传奇。通过游戏化的身体实践和数字化的交互仪式对敦煌文化的数字化重现,开始真正成为“活”的历史。通过游戏化具身性实践,用户参与了藏经洞的数字文化的集体重塑,传承了敦煌的文化价值,持续创造着文明的活力。

3、游戏叙事:风格化的传统文化体验新场景

席勒认为,“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数字藏经洞运用游戏叙事,结合真实历史故事,打造风格化的数字场景,展现文物内涵和以时空穿越的形式演绎藏经洞及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让每一个“数字国宝守护人”(用户)能够真正走入历史的文化场景,感受和了解中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数字藏经洞”借鉴游戏交互模式,让用户一键“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亲身“参与”藏经洞从洞窟开凿、封藏万卷、重现于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全历程。逼真还原了藏经洞环境氛围,更创新性地打造“开灯”观赏模式,还原敦煌早晨10点的阳光照进藏经洞的视觉效果,带来实地游览无法提供的全新体验。

受限于时空限制的文化参与群体通过手机游戏中的角色化身,可以实现敦煌文化的“超时空在场”。“数字藏经洞”用户的虚拟场景沉浸式体验,是文化受众广泛参与、积极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的深度介入,其形成过程也是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形成过程。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和全新体验场景的构建,为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伸展性与现代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4、文化弥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认同与传播

游戏还是全球化的“流行语言”,可以弥合不同代际之间、不同文化受众之间的缝隙。“数字藏经洞”游戏化的背包、图鉴、手记等交互设置及自由探索等成就模式,让用户近距离了解21件超高清海内外文物、收集28个敦煌知识点,在不同场景感受来自琵琶、筚篥、鼓等敦煌传统乐器演奏的背景音乐,通过趣味、简单的形式了解莫高窟的学术内容。

“数字藏经洞”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数字文化生活体验选择和新型的虚拟交往模式。作为虚拟数字空间的文化参与主体,用户在产品中映射虚拟化身,在选择角色后实现个体对于游戏角色的身份认同,基于数字敦煌文化想象形成了新的趣缘社群,组成文化共同体。通过角色形象塑造、用户交往、社交媒体分享等多种形式,成为敦煌文化的引流人、宣传员,实现在虚实空间中的多维传播。

代际间的对话和对敦煌文化的重新诠释、广泛传播都在持续形成新的文化意义和时代特征。“数字藏经洞”既满足了“Z世代”青年的审美趣味,又表现了敦煌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我们探讨如何激发“Z世代”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增进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提供了一项鲜活的范例。

综以观之,以游戏科技等为代表的新的数字技术手段正在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化再生产中构建更加多元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体系。这不仅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功能,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化重构中获得新的发展生命力。不同的文化主体都可以通过参与优秀传统文化虚拟空间共建,塑造集体数字记忆,从而维系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作者:张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所长),张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编辑:李华山


2023年04月25日 07:23:0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