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史苑 - 正文

抗战时期的清华

●马克思主义学院 欧阳军喜

抗战时期的清华是清华历史上苦难的一页,也是光荣的一页,是一段非常值得纪念的历史。抗战时期的清华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层意思是指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另一层意思是指抗战时期的清华园。

一、关于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

抗战时期,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除参加西南联大的事业外,清华还有自己独立的事业。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其办学特点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一是战时当作战时看;二是战时当作平时看。

战时当作战时看,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服从于和服务于当时的抗战。清华在南迁之前就根据国家需要设立特种研究所,如农业、航空、无线电研究所。南迁以后,又根据地方和时势的需要设立了国情普查和金属学研究所。此外还与当时的政府部门合作,开展水力勘探和公路研究。这些都是直接服务于抗战需要的。

战时当作平时看,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同时着眼于国家长远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储备人才。为此,清华于1939年恢复研究院,招收研究生;1940年恢复留美公费生考试,并加设留美自费生名额。同时恢复出版本校原有的《清华学报》《理科报告》《社会科学季刊》《工程季刊》四种学术刊物。这些举措在当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是非常难得的。

战时当作战时看、战时当作平时看,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致的。它立足于抗战,着眼于战后。所以整体来看,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一方面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科学救国、学术抗战,另一方面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人才。这一切展现了清华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敢于担当的精神。清华的命运始终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国奉献是清华的传统,过去是,现在也是。

二、关于抗战时期的清华园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后,清华园成为孤岛,清华师生大部分迁入城内准备南下,只有校产保管委员会留下来以保管校产。日寇从1937年8、9月间开始,多次来校搜查;10月中旬起开始强占部分校舍,掠夺校产,并逐步扩大地盘;至1938年8月中旬,将校产保管委员会驱赶出校,侵占了全部清华园。1939年春,日陆军野战医院一五二病院进驻清华园,直至1946年4月底全部遣返为止。

日军在清华园的暴行给清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抗战期间清华主要建筑物遭到破坏,包括工字厅、甲乙丙所、科学馆、大礼堂、图书馆在内,破坏程度从40%到100%不等;图书损失过半。当时图书馆馆藏图书349990册,实际损失达175720册,多为理工类图书及善本(参见陈兆玲、朱育和主编:《日军铁蹄下的清华园》,第90页);实验仪器、生物标本、办公用品荡然无存。

199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清华大学档案馆陈兆玲老师、历史系朱育和老师主持编纂一本名为《日军铁蹄下的清华园》的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当时刚留校工作不久,有幸参加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书稿编成后,请陈岱孙先生作序。陈岱孙先生曾任清华大学校产保管委员会主席、法学院院长,主持校产接收工作。他在序言中讲了这样一个清华校产遭到破坏的例子:当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共有三大间普通阅览室,室内共陈列着60多张的长阅览桌,配以624张特制的、舒适的阅览椅。日军占领清华园时,图书馆阅览室被改为普通病房和手术室,旧家具设备都不见了。保委会只在图书馆楼下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张原来的阅览室的椅子。后来,学校就是用这张椅子作为模型,为图书馆三大阅览室恢复旧观的。

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所说的一段话:“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清华在抗战时期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点,这也正是我们今天举行纪念活动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作者在“烽火弦歌——抗战时期的清华”专题展开幕式上的发言)

编辑:李华山

2025年09月12日 15:08:4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