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史苑 - 正文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清华大学水利系首任系主任张任诞辰120周年

在清华园古朴的旧水利馆内,水力实验装置依然静静伫立,如同一位位默默耕耘的前辈,讲述着新中国水利教育的源流与脉络。而在众多前贤中,有一位先生,以卓越的学识、坚定的理想、厚重的品格,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教育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清华大学教授、水利系首任系主任,也是任职年限最长(14年)的系主任——张任先生。

1984年张任在清华大学旧水利馆前

求学报国 投身水利

张任1905年8月16日生于山东安丘,192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工科系),随后远渡重洋深造。1928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本科学位,翌年再获麻省理工学院科学硕士学位。彼时正值国家动荡、百废待兴,张任心系家国,始终铭记“工学报国”的初心。

1930年,他怀抱“治水兴邦”之志归国,投身水利事业,先后在吉林大学、天津整理海河委员会任职。1934年,他回到清华,担任土木系教授两年,教授“水力学”“水工设计”“钢筋混凝土等课程。1936年至1946年,他在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任职十年,并于1944年被任命为总工程师。1946年,他再次回到清华任教,教授“水文学”“水工设计”“水力发电工程等课程。1947年转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专门委员兼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主持华北首座大型水库的设计奠基。永定河的安全对于北京的意义非常重要,张任被委以此重任,足见其在水利界的影响力。同时1948年起他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兼职讲授“水力发电工程”课程,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1952年院系调整之际,他受命组建清华大学水利系,担任首任系主任兼校务委员会委员,此后一直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工作,并兼任水利部顾问、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成为中国水利教育体系的重要奠基者。

广纳贤才 育人兴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为了水利系的建设和发展,张任一方面重视教学工作,从实践中培养骨干教师;另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引进钱宁、黄文熙、黄万里等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以他特有的感召力,很快为水力学、土力学、水文学、水能利用、水工、水电站动力设备等专业配备了至少一名造诣深厚的专家教授,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各尽其能、各展风华,认同水利文化,牢牢扎根水利系。

张任主持教学体系筹建与学科方向确立,其所承之责,不止于建制设岗,更关乎一门新兴工学教育的走向。张任深知,课程体系是教育之本,系统规划乃学科之基。建系伊始,他亲自主持拟定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确立以“水力学—水工结构—水资源调配”为核心的课程框架,并将施工实习与设计训练纳入教学链条。他特别强调,工程人才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需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家水利建设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组织上,他大力推动教研组制度建设,倡导集体教案、示范授课与教学检查制度,提出“教学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有交流”,并将此写入《水利系工作计划》等指导性文件中。此一系列制度安排,为清华水利系教学质量的提升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在教材编写方面,他亲力主编《水利工程概论》《明槽高速水流的搀气问题》,并参与《泄水隧洞的水力计算》《水力学》等讲义建设。面对当时教学资源紧缺的困境,他与同仁夜以继日编写讲义,以清晰的结构和详实的实例支撑教学,为全国水利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体系。

undefined

1953年清华大学在校河上建造的水力枢纽动工兴建,张任在开工典礼上讲话(前排右三为时任校长蒋南翔)

在不平凡的年代里,张任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广大教工与干部共同努力,在水利系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高方面、教学计划的指定与课程设置方面、科学研究的倡导与推动方面、旧水利馆的改建与新水利馆的新建方面都倾注了很大精力和心血,使水利系的规模有很大的提升。在他担任系主任的14年间,水利系共培养本科生1891名、研究生81名,教工人数从69人发展到231人。众多毕业生投身水利、水电、城乡供水等重点领域,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中坚力量。张任躬身其中,既是一位教育组织者,也是一位静水深流的引路人。

躬耕工程 实干为民

张任极其重视水利工程的实践。他一生三次走出清华,都是为了水利工程建设。第一次走出清华是留学深造,并于归国后主持天津海河入海闸的兴建。第二次是抗战前夕到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工作,其间有一年赴美国踏遍本土48个州进行考察。第三次是1949年前出任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为修建官厅水库作了准备工作。他一生奔走于全国主要流域和工程一线,足迹遍布华北、华东、西南、西北多个地区,并积极地把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密切结合。

undefined

张任在密云水库工地伏案工作

1958年,张任担任密云水库设计代表组组长,从坝址选择到结构比选,从布设方案到施工图纸,他都一一审定,逐一勘察。针对九松山副坝布置方案,他亲自带队踏勘现场,带领师生逐一分析坝型适应性,最终确定圆弧形坝轴线,以地形与施工可行性为据;在灌浆孔布置中,他克服视力不便,坚持夜间手持手电深入基坑,与团队连夜绘制图纸,确保施工如期推进。他还主张将消力池基础结构由混凝土改为更适应现场地基条件的浆砌石,有效避免不均匀沉降对结构安全的影响。在密云水库的设计与建设中,他倾注的不只是专业能力,更是一种对国家工程高度负责的庄严承诺。

在其他工程实践中,张任也始终坚持现场导向,展现出一贯的严谨作风与精确判断。在沙岭口输水廊道工程中,他密切关注隧洞气压与地形适应问题,组织实地调查,指导优化通风结构设计,规避了高压诱发的爆炸风险。他强调,结构安全不能靠经验估计,而要以充分调研与科学计算为依据,哪怕耗时费力,也必须查明每一个潜在隐患。此外,张任还参与了官厅水库、三门峡工程、永定河治理、南水北调前期规划等一系列国家重点水利项目,围绕地质勘测、流域治理、调水路线等提出过诸多可行建议。不同于只关注局部的专业顾问,他始终关注全局、思考系统,在关键节点上常常起到牵引性作用。

无论图纸前还是工地上,他始终以科学为准绳、以责任为信条。他深知,工程之于国家,不是展示技巧的舞台,而是关乎万众安危的事业基石。张任以工程为尺,以责任为绳,丈量着一位水利技术工作者应有的操守。他的身影或伏案制图,或立于山头,不言高调,却为共和国水利事业夯实了脚下的地基。

严师诲人 德业双馨

张任为人宽厚,谦逊平和。虽位高望重,却生活朴素,淡泊名利,在工作与生活中始终简约节制,几十年如一日。他重视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无论在清华大学课堂上,还是在水库工地上,他始终身体力行、以行立教,即使不在学校任教期间,也是如此。

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南迁,当时张任在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不少清华学子南下途径南京就住在张任家里,由其夫人周克曦操持吃住并帮助顺利转往西南。1949年前夕,张任将官厅水库的部分存粮支援北京大学,缓解学生的燃眉之急。同时,他掩护被通缉的进步学生,护送其出城奔赴解放区。

undefined

1959年3月在位于密云水库工地的清华大学设计代表组工作室内指导学生做设计

1952年至1966年担任水利系主任期间,张任也亲自授课,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他从未懈怠,总是精心备课、细致讲授,只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与思考的方法。1956至1957学年,在教授“水道及港口课程时,他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未能完整记录课堂内容时,便语重心长地提醒道:“若没抄完黑板上的图,未听明白内容,立即告诉我。你们每上一堂课,应该有所收获,否则岂非浪费时间?”他还将教案借给学生补记笔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得上教学进度。他讲授课程从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他常提醒大家:“只注重结构计算,不重建筑物布设,是设计不出好工程的。”课堂之外,他也总是鼓励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不拘于公式,更不囿于纸面。他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为学为人”的理念,关心学生的学术成长,关注他们的品格塑造,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正如许多学生所言:“张任先生不仅传授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肩负责任。”

undefined

1989年校庆日,与返校校友合影后,同事罗光福送张任回家

张任对待同仁,既严于学术,又温于人情。对于年轻教师因经验不足撰写的粗疏科技论文,他不仅热情接受全文,初读即提出中肯建议,随后四五次逐字逐句批注修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耐心讲解写作规范与表达逻辑,最终使文章顺利发表。对于生病的教师,张任第一时间联系专家安排诊治,全程关切,亲力以赴。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既见学人本色,更显师长襟怀,令人感佩。有教师回忆:“张任先生那种教人不厌、助人不倦、以诚相待、宽厚待人的风范,是一生为人做事的楷模。”

而张任的淡泊名利,更在一些看似无声的选择中悄然显现。1980年集体修订《水力学》教材,他虽也参加编写绪论等部分,但不因自己是教研组主任非领衔不可,而将主编名义交给具体负责工作的同志。当教研组承担“水流含沙量对空化影响”这项有开创性而困难大的科研任务,一时无恰当负责人选时,张任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前期工作,并有序推动团队建设,逐步将项目落实完善。最终成果发表时,他却始终不争名、不邀功,将署名位置留给年轻同仁。

张任的品德与风范,是“厚德载物”精神最朴素却最深远的注解。他以一生之行履,诠释了何为为师、为学、为人,亦将长久铭刻于后辈心中,化作清华水利人心中不灭的灯塔。

精神传承 不朽风范

张任以沉潜之力,融通学术与工程,贯通讲台与工地,在教学、科研、工程三者之间架起桥梁;他以赤诚之心,奉献国家建设、呵护学生成长、坚守人格底线,展现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与人格力量。

他的一生,历经战乱与动荡,始终初心不改;他的一世,淡泊名利、潜心育人,泽被后学、影响深远。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工程智慧和教育情怀,书写了一位工程教育家应有的高度,也留给了清华、国家与后人一份厚重的精神遗产。

不仅如此,他对孩子的教导也灌注了心血。他的长子张津生成长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领导者。张津生半个世纪先后为刘家峡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三峡工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父子俩接力完成我国自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狮子滩水电站拦河大坝建造工程的壮举更是被世人传为佳话。

值此张任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缅怀先生风范,不仅是对一位教育家、科学家的致敬,更是对一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接续与弘扬。正如后来者所言:“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敬仰他。”

清华新闻网8月15日电

供稿:水利系

文字:《张任纪念文集》编委会

编辑:覃月 王春红 朱振铎 李华山

审核:张兆琪 马吉明 郭玲

2025年08月15日 13:55:5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