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深耕纪实】朱子铉:用我的“预谋已久”,换你的一见钟情

【人物简介】

朱子铉:“深耕计划”二期学员,环境学院2015级本科生,现工作于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

朱子铉

加入深耕计划三年,我已在招生办公室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在这里,我参与了国内外不同地域的招生,经受了新冠疫情给招生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亲历了国家取消自主招生实施强基计划的变革。艰辛与困惑终换来了感动与成长,也使我更坚定了初心与使命。带着梦想与坚持,我从一名稚嫩的招生志愿者逐步成长为业务熟稔的招生教师,用清华招生人的“预谋已久”,换莘莘学子对清华的“一见钟情”。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2018年10月,刚确定了在校招办的深耕计划锻炼岗位,我便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始参与招生工作,以便自己在入职后能迅速进入角色并挑起大梁。第一次踏入招办的小院,我壮志凌云、自信满满,以为可以凭借本科期间的社工经验大显身手,对于分配的接听咨询电话、回复咨询邮件等事务,我更觉得不在话下,认为可以在这自以为“简单”的岗位上做出不一样的成就来。然而考生和家长的各种提问以及各式各样的突发状况却狠狠敲打了我,我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咨询接待远远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摈除个人意见,客观冷静处理。由于缺乏对招生政策的全面了解,前期我经常求助于其他老师;掌握了内容后,又发现回复的技巧和方法还有待提高。有时,感受到家长或考生的迟疑时,我好心在回复中掺杂了“过来人”的理解和看法,却反而让对方感到更迷茫。有时,一个自认为周全的答复,却可能被错误理解带来麻烦。为什么付出了努力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呢?我一度陷入了苦闷。同办公室的杨琛老师等前辈看出了我的困惑,告诉我接听咨询电话最忌讳掺杂个人意见,替人释疑必须按政策解读,保证准确无误且代表校方立场。经点拨我茅塞顿开,也终于明白手中话筒的分量: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代表了清华招办。明白道理后,我沸腾的热血也冷静下来,实践中更多了谦虚和谨慎。为了避免自己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专门写了一张便签贴在电脑上,时刻警醒自己。

粘贴在电脑上用于提醒自己的便签

不断提升学习,收获感激赞赏。此后,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通咨询电话,提升自己的沟通和应变能力,尽我所能去帮助每一位咨询者。很快,我认真友善的态度得到了认可。许多家长在政策咨询结束后,还专门表达对我个人的感激和赞赏。家长们“以孩子能与小朱老师同校为荣”“孩子能有你这样的学长,我们觉得非常开心”等的话语,给了我无限的动力和信心。虽然内心激越,但态度还要沉着冷静。慢慢地,以前觉得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也能耐心细致地完成了。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从处理小事中积累的经验将是一切工作能力的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刚入职时,我被指派参与国际及港澳台招生工作。国际及中国港澳台招生有许多出差任务,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2019年7月,我在飞往马来西亚的飞机上度过了自己22岁生日,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国门,也是我第一次单独前往中学进行招生宣讲。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我多次代表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前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深入当地中学和孔子学院,在感受不同教育体系的同时,向世界推介中国教育名片,展示中华名校形象,传递真诚与友谊。

在韩国彩虹孔子学堂进行招生宣讲

变身“空中飞人”,打破国际招生冰局。在切身参与到国际招生后,我发现以往自己对国际招生的认知存在着非常大的偏差,招生难度也远超我的想象。由于文化差异和对中国教育的误解,学校在国际招生方面的影响力还不够,部分优秀的国际学生并不将清华甚至中国当作留学首选,招生竞争对手瞬间从国内一流大学变成世界众多知名大学,清华的国际招生处于艰苦创业的阶段。在国际招生工作中,我接触了许多优秀的国际学生,他们虽对中国文化和清华大学充满向往,却只有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印象,当我代表清华形象出现时,他们的热切令我备受感动。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认同中国文化和清华教学,我感受到自己肩负着沉甸甸的压力,每一处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因此,为了不耽误每一次宣讲,我很快适应了拖着超大箱子宣传资料凌晨赶航班的常态,虽艰苦,内心却充满着荣耀与踏实。

大疫如大考,患难见真章

迅速团结,探索疫情下招生新形式。2020年1月的疫情让学校的招生及教学一度陷入停滞,但这场大考并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我们必须尽快找出在疫情状态下的应对方法。因为使命召唤,我成为了疫情期间第一批返校的清华人,并迅速与同事们一起探索疫情时期工作的新方法。很快,国际招生中原本现场进行的国际学生综合测试改为线上进行,通过对流程的不断优化,该方案得以持续沿用,确保了工作效率。国内招生考试流程也按照防疫要求重新设计,在周密严格的组织下,自强计划复试作为疫情后第一次线下招生考试取得圆满完成,我们所有工作人员都经受了意志与能力的考验。而在防疫常态化要求下,之后每一次招生考试,几乎都是特殊而不可复制的战场。

疫情期间进行社区服务

线下大考,统筹安排助成功。2020年12月,北京疫情突然暴发,一时源头难寻。为了保证考生们的状态,学校决定2021年1月的线下考试如期进行,这对招生工作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此起彼伏的疫情威胁,使得本次考试的组织工作比任何一次都要繁琐和严格,而我此次要负责一百多位志愿者工作的安排与指挥,这对我的全局统筹能力也是一个挑战。为确保大家步调一致、工作万无一失,我与同事反复沟通,确认细节,按人按岗撰写职责说明,并多次组织分场培训,不敢有任何放松,始终保持枕戈待旦的状态。最终,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本次考试又一次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每一位考生都安全、顺利地完成了考试。

大疫如大考,患难见真章。疫情对于我而言,是一次特殊的成长考验,让我积累人生阅历的同时,体验了相持而行的感恩和绝处逢生的喜悦。

深耕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两年时光眨眼过去,回想起招办事务中的繁杂、工作艰难时的重压,我经常会反思:我选择“深耕”的初衷是什么?“深耕”选择我是因为什么?招办前辈的坚持又是为了什么?更多时候,我会记起自己迈入这一方小院时的坚定、入党讨论大会上老师的叮咛,以及这两年来心中时常涌起的感动。我知道,这一段为期两年的“特别记忆”,应是我对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深耕,是“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个人梦想的融合,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愿带着这份仰望星空的浪漫,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需求和人民福祉紧密结合,即使只是国家服务体系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也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加全校教职工演讲比赛

两年的工作锻炼即将结束,我也将开始新的求学之旅。这一段招生育人的工作经历,带给了我无数感动和成长,也使我更加坚定服务社会的初心和使命。感恩与我一同前行的每一位招生老师和志愿者,他们让我知道:每一场“一见钟情”,都是无数怀有热心和情怀的人们“预谋已久”的结果。我愿继续怀有这份热情,以更加踏实和坚韧的态度,用服务和坚守去实现更广大的人生价值。

供稿:研工部

编辑:张同顺

审核:吕婷

2021年07月09日 17:00:5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