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深耕纪实】符宏慧:入“斯”随俗,求索前行

【个人简介】

符宏慧,“深耕计划”二期学员,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于2019年8月赴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MEC)驻斯里兰卡的普特拉姆燃煤电站项目部开展工作锻炼。

符宏慧

加入深耕,选择赴外进行为期两年的工作锻炼,原因之一是想“放逐”自己于陌生环境,期望在求索之中能更多地认识自己,探索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回想2019年8月底刚到斯里兰卡时,热情的本地司机用斯里兰卡式英语介绍沿途风光,一边听得云里雾里,一边尴尬又不失礼貌微笑回应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近三个小时的颠簸车程后,我终于来到今后工作和生活的地方——CMEC普特拉姆燃煤电站项目部,开始了两年深耕求索之行。

在电站大门前(左)及项目部营地内(右)拍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祝福视频

初来乍到 人地两生

刚到电站,首要任务是熟悉了解工作内容和流程。为尽快适应,我跟着同事多去和业主开会,一来混个脸熟,二则锻炼听力。听懂斯里兰卡业主的口语表达是每个新人到现场后的第一课。

中方在电站作为技术顾问,辅助指导电站的日常运行和检修,同时提供设备备件供应服务。我的主要工作是充当中斯方工程师之间的沟通协调者,以及负责相关投标报价等商务事宜。前期在给双方做翻译协调时,因未适应斯里兰卡式英语,加之欠缺技术背景,多次出现意思传达不到位的情况。时常发生的场景是,中方工程师断断续续地说着几个英文词汇,比如“no good, tomorrow, look look, ok……”,加之用手比划和在本上画图示意,斯方工程师就可理解,而我还一头雾水。之后,随着对斯里兰卡英语的适应,以及对技术知识的更多了解,我逐渐熟练于在双方之间的沟通协调,也学会了言简意赅地传达,避免一字一句地琐碎翻译。

在业主办公室(左)及检修现场(右)做沟通协调

沟通磨合 求同存异

到现场后的第二课是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适应不同于国内的工作习惯。

斯里兰卡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历史上曾因宗教民族问题多次陷入暴力冲突和内战。因此,在与斯里兰卡人的日常交谈中需避开此类敏感话题,家庭则是我们与之日常交谈的主要话题。斯里兰卡人重视家庭,也乐于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每每谈及自己的家人,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骄傲。

工作习惯上,斯里兰卡人大多惯于打电话或开会面谈,不会及时查看和回复邮件。对此,我们在发邮件后,都会再发短信或打电话提醒对方注意查收并尽快回复。又如约定与斯里兰卡人开会,提前到场是我们的礼仪。刚开始时,因工作习惯的差异,与之共同推进工作常很吃力。不过,“入乡随俗”,在互相磨合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习惯也如我们一样,是形成于国家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尽管他们有些工作习惯表面看来似乎与我们所追求的效率背道而驰,但或许这就是适应于斯里兰卡当下的“最优解”。

在校时便常听闻跨文化沟通的种种方法,到这里工作之后才是真正体会到了书本上说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等差异不可随意论断孰好孰坏,唯有沟通磨合、求同存异,才能求得共同发展”的真谛。

为电站祈福的传统仪式

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

我所在的项目部驻地,虽邻近电站,但每天至少断电两三次。长期以来,斯里兰卡都存在着用电费用高和供电不足的问题,居民用电难以得到保障。在煤电之前,斯里兰卡的供电以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燃油发电为主,或不稳定,或价格高昂。斯里兰卡政府从1984年开始筹划煤电站,但由于建设资金匮乏,项目一直未能实施。直到2007年,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进出口银行为项目一期和二期提供了贷款,这才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普特拉姆燃煤电站对斯里兰卡国家能源有着重要意义,2011年,斯政府将电站图像印在了面额100的斯里兰卡卢比纸币上。

面额100的斯里兰卡卢比纸币

普特拉姆燃煤电站是斯里兰卡首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燃煤电站。该电站供应了斯国近50%的电力,且2014年电站建成投产时,斯里兰卡电价下调了25%,整个国家用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2020年8月17日,由于外网故障引起三台机组跳闸,连续几天,斯国近一半地区的供电被迫中断,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被打乱。一座燃煤电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竟有着如此重大的影响,这对一直生活在强大祖国保障下的我们而言是难以想象的。这其实也是一个缩影,反映了当今部分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能源可及性问题。

在当今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挑战下,化石燃料在能源系统中将逐步退居二线,成为获取能源的辅助方式而非主要方式。但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能源普及以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经济发展同样迫切,而化石燃料是其当下获取稳定能源的主要方式。如何在满足迫切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难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电站航拍图

两年时光转瞬即逝,这两年不仅是对工作能力的锻炼、对经历见闻的丰富,同时也是一个加深自我了解的机会,使我对未来有了更多、更具体的思考。回顾两年经历见闻,对那句“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僵化成傲慢,也不应使人的偏见变得更顽固”有了更深的感触。同时,身处异国,也更感祖国发展至今来之不易,未来任重而道远。长路漫漫,当下的祖国正负重前行,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坦途可选。正如千万个努力奋斗的你我,只得上下求索,砥砺前行,相信道路曲折,但前途必将光明。

供稿:研工部

编辑:张同顺

审核:吕婷

2021年07月06日 08:49:2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