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深耕纪实】党旭芝:小故事见证大情怀

【人物简介】

党旭芝,“深耕计划”二期学员,人文学院外文系2015级本科生,现任职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公共关系部。

党旭芝(左一)

300余页,22万字,近百个捐赠故事,这是我在基金会接触到的第一份文档,由此推开了一扇通往陌生领域的大门,邂逅了一段和“故事”解不开的缘分。从聆听至讲述再到续写,我虽身处学堂,却也懂得了观照社会,眺望远方。

聆听故事:知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

初入职时,我对基金会的了解近乎空白,怀揣着对未知的紧张和憧憬。现在回想,也正是这种知之甚少的状态,让我没有对单纯的数据留下刻板印象,而是学会从一段段平凡、真实又动人的故事中,看到基金会的逐渐成长。

“诚”,是一代又一代基金会人恪守的准则。四处奔走筹措资源的专诚,拿着50元捐赠发票登门致谢的真诚,不求个人闻达只为学校发展、国家需要的竭诚,构筑起基金会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社会声誉的基石,也成为我对自己的激励与敦促。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打乱了原有的工作节奏,部门团队只能通过远程交流同步任务进展,这让此前很少独立负责完整报道的我不免有些慌乱。面临稿件时效性强、量大的工作需求,我需要十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连轴工作,但这也只是基金会战“疫”群像的一小部分。主动请缨分拣抗疫物资的匆匆身影,搬着电脑和孩子打起游击的仓促脚步,克服时差与同事无缝对接的及时回复……这些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故事,总是一次次打动着我,让我深入体会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并努力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刻画传递基金会在响应社会紧急需求、服务人道主义救助中的鲜明形象。

基金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推进会(前排右二)

讲述故事:发扬捐赠者的至善情怀

两年时间里,我有幸见过许多支持学校和基金会发展的捐赠者,有情深意重的在校师生,有对教育满怀热忱的有识之士,还有饮水思源不忘回馈的清华校友。他们大多怀揣着“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的至善情怀,谦逊恳挚地讲述自己的捐赠初心。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公益,从不是富人的专属,而是萦绕在每个人心头的情愫。我也想要把这份触动和体悟,传递给更多的人。

感念少时温情资助,倾囊而出回馈社会。110周年校庆期间,奚树祥老学长返校参加庆祝活动。陪同志愿者对他“裸捐”的事迹很感兴趣,又不好意思询问本人。在会场巧合的相遇,让我有机会把奚学长的故事再次讲述。奚学长出身清寒,靠着助学金在清华度过了六年难忘的时光,后与梁思成、费正清两位先生结缘,裨益匪浅。他总说自己是个平凡的人,取得的一点成绩也得益于国家的发展和母校的培育。为了感恩回馈社会,他决定捐赠个人所有财产,助力清华教育发展增进社会福祉。听到这里,志愿者把目光转向了会场内的奚学长,看到他脸上温暖幸福的笑容后,认真说道:“我以前并不了解他,但之后肯定不会忘记他。”

于故事中讲述故事,在经验上积累经验。基金会的宣传工作有一部分依托于捐赠新闻展开,其常规的模式一方面帮助我积累经验,提高效率,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定式与依赖。花费数小时写好的稿件,全篇通读后发现了无新意。刚开始,我有些手足无措,尝试调整语句措辞,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慢慢地,我会先放下稿件,反复聆听捐赠人在现场的发言,直至感同身受,再用文字呈现他们别样的闪光点。通过不断地聆听、感受、积累,慢慢让炽热的情怀赋予文字能量,温暖自己、照亮他人,实现最有成就感的讲述。

续写故事:传递慈善文化与向善理念

感恩需要文化的培育,捐赠需要氛围的营造。从奖学金的受益人,成长为学生培养项目的捐赠人;从校友帮扶的创业者,蜕变为母校事业发展的支持者;从清华捐赠人的亲属、邻居,转化为清华的老朋友,这是上一个故事的圆满结束,也是下一个故事的崭新开始。因为讲好故事,传递的远不止事件本身,还有其中蕴含的慈善文化与向善理念。

作为大学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基金会持续发力,一方面积极培育校园公益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引领社会慈善认知,践行社会组织的平台价值与窗口作用。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通过“清年自定义”“师说新语”“扶贫智远”等系列报道,围绕捐赠项目全面展现清华风貌与捐赠魅力;在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上,听业内同仁交流多元化筹资模式创新,研讨高校基金会新时期的担当与使命;在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中,整合图文资料,助力铺开清华持续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图”。

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前排右三)

以创新促传播,为公益拓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载体发生了深刻变革,新逻辑、新技能的掌握也成为必然。回想起第一次做H5,不论文案还是设计元素,都经过了反复修改甚至是全盘推翻重来。一遍遍调整布局,一次次测试反馈,我也会感到沮丧挫败,但更多的是看到身边人热情参与时的欣喜,以及传播“输将助清华,感恩念母校”理念的自豪。第一次开直播,虽然是提前录制好的公益讲堂,看着逐渐增长的观众和互动,我依旧会紧张得不敢大声说话,一面在电脑上操作直播后台,一面在手机上观测实时情况,类似这样一幕幕的场景见证了我在工作中的不断成长。

传播“输将助清华”公益理念的新年签

我想,从“需要学”到“想要学”的转变,是自己在技能以外最大的收获。因为要让“善”的故事一直延续,所以我们要更加主动地紧跟时代步伐,无畏挑战、大胆探索,在实践中锻炼本领、感悟新知。

在基金会的工作经历是我提升技能、锻炼自我的过程,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更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聆听故事,我被基金会人的“诚”与“爱”深深打动,时刻提醒自己秉承初心、不愧使命;讲述故事,我把捐赠人的“情”与“怀”传向更远的地方,展现捐在清华、襄助社会的理念与格局;如今,我愿续写故事,希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传播清华公益理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华新闻网6月17日电)

供稿:研工部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2021年06月17日 14:53:5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