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中外学生参访中国气象局
感知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大国担当
清华新闻网12月25日电(通讯员 闫秋鹤 张厉)为了让中外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洞察中国,12月19日,来自清华7个国家的20名中外研究生共赴中国气象局,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大国担当”这一主题,开展清华大学第三期“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社会实践。本次实践旨在了解目前我国气象监测与预报技术发展的前沿,感知全球气候变化大环境下的中国担当。

第三期“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社会实践师生合影。闫秋鹤 摄
实践支队首先参观了国家气象中心。在科技英文讲解员的介绍中,同学们了解到中国气象台的服务体系为我国工业、能源、环保、航空等多个部门与行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许多工业上的厂址选择、产品运输、能源供应、飞行安全等都与实时气象息息相关。参观过程打破了同学们对中国气象局仅提供天气预报服务的认识。大家了解到,气象局也为国家重大气候灾害的预测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重大活动中提供了气象服务的保障。

聆听国家气象中心副处长周正庆讲解。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气象影视中心的中国气象频道演播大厅。中国气象频道的英文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气象播报流程,以及现代化的录制和播放设备。同学们还亲自体验了气象播报的录制过程。

感受中国气象频道演播大厅。闫秋鹤 摄
随后,在与气象局专家的座谈会中,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为同学们做了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可持续发展(The Increasing Risk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Governance)”的英文报告。报告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能和工作,包括气象灾害监控和预报、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气象技术支持方面等,以及中国第六次气候变化绿皮书的相关内容。

座谈会现场。
在问答环节,中外同学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当今气候变化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来自汽车工程系的硕士生卜拉汗(尼泊尔籍)提问了关于中国气候中心的工作领域问题。丁院士从判断和预测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分析和预测生态与环境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气候中心的核心工作。来自环境学院的博士生爱丽丝(俄罗斯籍)问及中国碳排放引起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的情况。丁院士从调整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和途径、排放峰化控制政策的经济影响、碳交易、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
来自化学系普博一年级的学生张宇白表示,本次实践活动使她进一步了解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同时,在与国际学生的交流中,自己的国际视野也得到了提升。
来自工业工程系的硕士生哈山(巴基斯坦籍)同学表示,这次的实践中他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气象与气候的知识。哈山认为此次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了解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是如何应对世界气候变化所产生的问题的。他相信,中国未来在全球的气候变化事务中将会发挥更重要甚至领导作用。
清华大学“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实践是由学校党委研工部主办,国际教育办公室,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协办,学校研究生团委承办的系列实践活动。此项实践旨在通过中外学生共赴中国企事业单位参观座谈,促进中外学生融合,加深同学们对全球议题的理解,提升同学们的全球胜任力。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气象局大力支持。此项实践自本学期起已经开展三期,截止目前,已有来自18个国家的本硕博同学参加,总出行人次70余人。
供稿:国际教育办公室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