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让更多人听到精彩的中国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 11-18 屈佩

新时代10年来,越来越多外国青年在中国求学、工作、生活。他们努力探寻中国的发展奥秘,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日益加深。他们积极向世界分享各自的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是高速发展、充满活力、具有包容性的国家”

在书籍中阅读中国,用脚步丈量大地,以专业研究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这是巴基斯坦青年佐恩·艾哈迈德·可汗(中文名明竺)的生活和工作日常。谈起7年来走读中国的感受,她说:“中国是高速发展、充满活力、具有包容性的国家。”

去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明竺特意前往上海、浙江嘉兴等地参观,探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明竺还与其他35位“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讲述他们在中国各地走访的体会感悟,表示希望发挥桥梁作用,更好促进中外交流对话。2021年8月10日,习近平主席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对他们积极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加强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感觉非常荣幸,感受到巨大鼓舞。”明竺说。

明竺小时候,父亲出于工作原因经常到访中国,带回了许多纪念品、图册和照片,这些元素构成了她幼时对中国最初的印象。进入大学,明竺选择的专业是政治学。“巴基斯坦和中国接壤,两国人民感情深厚。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的?”在老师的建议下,明竺决定到中国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她渴望通过解读中国的成功密码为巴基斯坦寻找机遇。

2015年,明竺申请成为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主攻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各类围绕倡议的合作项目陆续启动并扎实推进。时至今日,这些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显著地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明竺告诉记者,作为中巴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典范,中巴经济走廊从2013年启动建设至今,多领域的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成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明竺曾多次实地考察瓜达尔港等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项目,亲眼见证了两国携手推动中巴经济走廊高质量发展,其中诸多细节令她印象深刻——孩子们在中企援建的友谊学校里学习,认识更大的世界;年轻人接受技能培训后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了更好的未来;偏远山村的女孩走出大山,获得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这些变化在过去不敢想。”明竺感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改善升级基础设施,也把当地民众的发展需求作为重要考量,有效增进了民生福祉,所有的这些让我坚信共建‘一带一路’是值得信任的倡议,参与其中会给我们带来切实的福利。”

学术研究之余,明竺参与了“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到访四川、陕西、江西等多地的城市、乡村,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她也曾和中国媒体一起追寻乡村振兴的故事,“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村干部对我们所问及的芒果品类、农户数量、种植面积、销售渠道等问题如数家珍,能看出来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对村里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明竺说,在中国多地的探访经历让她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巨大成就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实干、付出和智慧。

如今,明竺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将上海合作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间互动作为日常研究关注的重点。她的身影也活跃在各类论坛和媒体活动中,“通过工作和学习,我希望架起一座两国沟通的桥梁,向巴基斯坦的人民讲述更多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更多人听到精彩的中国故事,更好地读懂中国。”明竺说。

编者注:收录清华相关部分

编辑:李华山

2022年11月21日 07:14:2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