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个子中等、目光如炬、身体结实、动作干练,身着草绿色的作训衫和一身草绿色的运动服外套,似乎仍然没有离开军营。这就是海淀区第8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作勇坚毅而平凡的形象。
周作勇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一个贫瘠的小山村,那里几乎是当时经济条件最落后的地区。在艰苦的条件下,周作勇在家人的支持和陪伴下与时间赛跑,他在中学时每晚深夜才睡觉,早晨5点准时起床,成绩不断刷新纪录。2014年,他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周作勇一直对来自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心怀感激。从高中到大学,国家免除的学杂费、好心人连续多年的资助,使他在读书过程中没有从家里要过一分钱。周作勇表示:“大家的帮助,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焰。我无法一一回报,那就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吧。”
在2014年,作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周作勇响应清华大学号召,开始义务献血。这一献就是7年。2016年献血时,他义无反顾地在“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同意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做社工、献爱心……周作勇不仅在回报社会,更是在实现自我成长。
“要走向广阔的天地,跳出习惯的舒适圈,才能更快地成长。”2017年9月,周作勇在大学三年级这一年戴上大红花、穿上绿军装,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在中印边境一线,周作勇扎下根来,短短两年时间,连续两次获得“优秀士兵”称号。
两年后,周作勇退役返回清华。“因为我没有拿到毕业证,只好选择先完成学业,再作打算。我与西藏的缘分,还很漫长。我想研究生毕业之后,也有可能再次选择西藏,到社会最基层去实现抱负。”周作勇表示。
2020年,是周作勇登记造血干细胞捐献后的第六年,也是他退役返回学校的第一年。因为疫情在甘肃会宁老家学习的周作勇忽然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他没有丝毫犹豫:“肯定捐!我马上去北京!”他回京后住进了医院,每天注射1至2针动员剂,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这个过程白细胞增多了,像感冒一样,每天昏昏沉沉,有些微微不适。等捐献完毕,全身轻松,又感觉无比舒畅,心情也非常好。”周作勇回忆说。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周作勇又迈出了“征服”的脚步。两个星期后,他出现在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川藏线上,用自行车丈量雪山之巅,完成了他计划已久的一次挑战。现在,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学生登山队的队长,正在和队友们加紧训练,准备带领队友一起挑战海拔6127米的玉珠峰。
青春绽放,热血飞扬,这位热爱公益、热爱生活的大学生展现出了生活的绚丽精彩!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