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框眼镜下一双笑眼,是黄凯留给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他是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在读博士生,也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志愿讲解员。自2019年起,他在清华艺博做志愿讲解,已累计志愿时长近300小时。
“您好,我们这边有免费的讲解服务,时间允许的话,您可以随我一同参观。”展厅前,黄凯笑着迎上去,向一对母子观众发出邀请。
进入展厅,小观众步履匆匆,提不起兴趣。黄凯也改变了一路讲解的风格,变成了“问答课堂”。走到一幅《松鼠图》前,他问:“你看这只松鼠有什么特点?”小观众扫了一眼说:“眼睛大。”
“不止如此。你看它的绒毛。”黄凯指着画启发小观众,“这是清代僧人画家虚谷的画,他很擅长画花鸟和动物。他用的是枯笔散锋画法,能把松鼠毛茸茸的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松鼠身旁的松枝或浓或淡,明暗相间,显得错落有致。”
他徐徐讲,小观众的步子不自禁地慢下来,驻足欣赏每一幅画。
“看到观众可以沉浸到展览里,我就特别高兴。”黄凯说,“在博物馆里,我能感受到惬意和放松。我希望把这种感觉分享给更多人。”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一直在努力。“我是理工男,描绘美的事物不是我的强项,讲解博物馆展览就如同新学了一门语言。”黄凯笑着分享学习经验,也没有捷径,就是从搜集展品资料开始,学习文言文、查阅古籍、听历史讲座……慢慢地积累,知道的自然就多起来了。他还善于“定制”观展路线。比如,他给小观众讲解时会增加互动问答的环节,选择色彩明艳、客观写实的绘画作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观众讲述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
最近,除了志愿讲解,黄凯开始为清华艺博新一批讲解员做培训。他说:“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志愿讲解中,把展品背后的故事讲述给更多观众听。”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