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是清华大学本科思政课体系中的第一门课。2022学年秋季学期伊始,清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面貌一新。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9月15日晚,六教C300教室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求知若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为2300余名2022级本科新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首讲,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引导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成就青春梦想、贡献清华力量。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清华大学第一时间召开工作推进会,充分调动校内外的力量和资源,对有关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设“大师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过多轮论证完善,清华大学于2022年秋季学期推出改革后的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首讲中,邱勇表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此次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为先导,学校将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进一步把办好思政课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清华大学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新在何处?记者了解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全校“一盘棋”合力开好思政课。为高质量开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清华大学思政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课程改革方案;专门设立授课专家组,由邱勇担任组长,邀请多位院士、杰出学者参加,共同担任本学期的大课主讲人,并针对时事热点研讨每一讲的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方案;成立课程工作组,由校党委副书记牵头,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生部、宣传部、智库中心、新闻学院等多个院系和部门的力量,组建强有力的工作团队。
二是明确一条主线,组建七个板块,精选内容增强课程时代感和吸引力。课程分两个学期进行学习,实现大一本科新生“全覆盖”。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2022年秋季学期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确定“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具体围绕导论、土木工程的创新与实践、数字中国与科技创新、双碳行动中的中国与世界、构建共同富裕的大格局、文化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经济的新阶段七大板块展开。通过对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等课程内容的全方位学习,大一新生将了解不同领域的形势与挑战、方针与政策,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激发起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汇聚优质师资,精心开展备课,把问题导向贯穿课程始终。课程分别邀请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化学系教授邱勇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土木系教授聂建国院士,信息学院院长、自动化系教授戴琼海院士,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院士,社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新闻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教授,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教授等多年来深耕教书育人、潜心科学研究的学科领域专家担纲授课教师。同时,区别于一般课程安排博士生或高年级研究生担任助教的做法,课程配备了10位不同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做到文理工协调搭配。为全面做好课程支撑,助教还全程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秋季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助教培训。
四是提升大班授课质量,配套小班深入研讨,点面结合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清华大学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个2300余人选课的庞大课堂。如何保障课程的挑战度,实现同学们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价值层面得到提升?课程设计了“大课讲授+小班研讨”的学习模式。本学期,课程开设7堂大课讲授、54班次研讨小课。大课以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开发的“荷塘雨课堂”为课程提供了全程支撑。
配合大课讲授内容,课程同步开设覆盖全体选课学生的54个线下研讨小班。聆听大课后,同学们基于对相关主题的深入思考,可在课程中段填写问卷,进而确定小班。小班设计了查阅学术文献、分析具体案例、展开小组探究等系列研讨环节,旨在加深同学们对课程主题的理解。
作为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第一批“尝鲜者”,聆听完邱勇老师的授课后,同学们直言“温暖鲜活、可亲可信,是思政课应有的样子”。
探微书院衡星说,邱勇老师的课堂带领我们穿梭古今中外,回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深入了解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更加明晰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吾辈清华人的使命与担当。未央书院申家兴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清华人,身上肩负更多的使命与责任,要将青春融汇于民族复兴的洪流中,努力跑出当代青年的“加速度”。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