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本版选取5位曾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教师,请他们讲述牢记嘱托,潜心治学、立德树人的故事。敬请关注。
矢志不渝勇攀科技高峰
讲述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作义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张作义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在主楼二层展示的清华大学近年来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前,听取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高人文社会学科教育研究水平等情况介绍,对学校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一字一句,重若千钧,催人奋进。
我感到非常振奋。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丰富、立意高远,激励我们践行清华“日日新”的精神,不断突破创新门槛,争取获得更多引领性科研成果。
事实上,瞄准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学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是我们清华人矢志不渝的使命和追求。而世界上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在年底的成功运行,就是我们核研院师生落实总书记要求的最好回答。
世界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两个关键词的背后,是无数难以攀越的险峻高峰,更是我们核研院师生30余年磨一剑的坚持和执着。
事实上,世界高温气冷堆领域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能够建设一个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工业示范电站。在这个瓶颈面前,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做过大量努力,但其示范工程最终都没有开工建设。
本世纪之初,核研院高温气冷堆科研攻关的接力棒刚刚交到了我手中。作为总设计师、专职技术责任人,我在王大中院士的指导下,和团队成员一起艰难探索。
面对无人登过的顶峰,路应该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能自己摸索出一条路来。
由于从来没做过以及工艺要求高,国内制造厂花了两三年时间依然制作不出符合要求的“主设备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时间不等人,于是,在北京昌平南口的燕山脚下,核研院“200号”基地一个不大的金工车间里,设计项目负责人吴莘馨和团队成员、车间师傅一起想办法,亲自上手,日夜打磨,反复迭代,最终解决了制约蒸汽发生器制造的螺旋盘管套装技术,成功完成了两个螺旋盘管组件的套装。
螺旋盘管套装技术只是“卡脖子”的一部分。30多年来,面对科研攻关路上的重重障碍,我们团队积累了5万张图纸、10万页文件,15000多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岛设备,包括世界首台套设备2200个,创新型设备660台,最终实现了设备制造国产化率高达93.4%,也让我国系统掌握了商用模块化高温气冷堆技术。
如今,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正在向满功率发电全力冲刺。而为大型工业园区提供高温蒸汽和核能制氢等项目研发也已陆续展开,为“双碳”战略的实施增添强劲的绿色动力。
清华人的初心就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核研院师生的初心就是要用自主创新的成果服务于国家民族、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身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总设计师,我更要克服一切困难,带领团队加倍努力,只争朝夕地打好攻坚战,高质量地按时建成世界首座商用第四代核电站,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能源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编者注:仅收录与清华相关部分)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