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第十七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8-11 卫思谕

8月6日,以“开放、创新与区域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举行。

扎根中国公共管理理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已成为城市开放治理、创新治理的生动案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清华大学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第十七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体现。本次论坛搭建了政策界、学术界和实践界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平台,为助力区域开放创新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贡献清华力量。也为积极探索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创新,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构建扎根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发挥引领作用。

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步一表示,本届论坛以开放、创新与区域发展新格局为主题,与深圳的城市特质高度契合。当前,深圳与世界许多城市一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冲击。同题作答,以什么样的姿态和方法应对挑战,能不能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决定了我们能否开创更加美好、更有希望的未来。今天论坛的主题,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展望未来,疫情终将过去,危机挡不住开放,深圳将继续用好开放这关键一招,把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纵观历史,危机往往孕育创新的种子,深圳将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问题。放眼世界,开放、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引擎”,深圳将以先行示范的担当和标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在新格局中争当“头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武晓峰表示,促进教育开放共享、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已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始终突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的办学特色,不断贡献深圳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不断加强高层次国际化合作,着力打造教育开放交流平台;同时,积极响应区域学科人才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清华水平、深圳特色”的办学定位,与深圳市和大湾区发展并进,与学校“双一流”建设同行,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机构。

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表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公共管理塑造开放、创新与区域发展的新气氛,有必要分析和回答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不确定事件中,坚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可以确定的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数字经济。在遵循隐私保护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让数据自由流动。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准。提高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等服务水平是弥合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最有效方法,政府购买服务或许是更能体现人民至上理念的方法。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平台经济的发展,总是先有模式、后有规则,应该完善相应的容错纠错机制。

创新区域发展新格局

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以“认知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几个趋势”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共呈现出五个趋势。一是巨人的肩膀是平台,世界已进入平台经济时代,平台建设是体系的建设,创新平台是形成价值的全过程;二是逆向创新,用存量的需求与潜在的需求推动创新,用创意引导创造新的消费,进行超前储备;三是无形资产的圈地,最大的无形资产是智力资本,是人才的竞争;四是创新文化与韧性,要有对压力的判断力和适应能力,目前创新文化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知识系统和经济系统底层逻辑的一致性;五是创新思维、方法和工具,需要有对事物的辨别与表述,从不同的角度、逻辑与推理解决问题,用演绎法思维获得第一性原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以“如何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催生新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关键是人才发展体制的变革。要以“五维”打破“五唯”,以“无界”应对“无界”。在顶尖创新青年人才培养中要抓住三个要素:即选择一个疯狂的、非共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激情、好奇心并鼓励学生全力以赴去追求;有好的导师,即“学生—问题—导师”三要素核聚变。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培养学生的第一性原理正是实践了“学生—问题—导师”三要素核聚变,既往案例已证明这一顶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是一种有效的、可复制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他倡议设立“非共识问题研究实验室”“顶尖人才协会”和“无界创新智库”。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以“2035中国:全民共建共同富裕社会”为题作主旨发言。回顾中国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他指出共同富裕的社会是生产力水平更高的社会、是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现代化社会、是内涵更加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是人民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现代化社会、是城乡与地区发展差距持续缩小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关键政治保障、经济发展动力、重要社会保障、目标实施保障等四方面保障,但也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重点困难人群数量较大、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处世界大国中的高位、国家二次分配能力严重不足等挑战。共同富裕可从生产力、发展机会、民生保障、收入分配、人民福利等五大类27个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在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重大任务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全面振兴发展并重点帮扶低收入特殊困难人群。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深圳科创学院创始人李泽湘以“新工科教育与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题作视频主旨发言。围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要使命与新工科教育的联系进行阐述。在介绍香港科技大学新工科教育与创业的探索实践及成效的基础上,他指出要以新制造引领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大湾区创新生态,而构造新制造体系要着重关注团队(创始人)、产品定义和供应链三个核心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要打造端到端的科创生态体系建设,从大学联盟入手,找到并发现好问题,在科创训练营接受产品设计课程训练,在融合数学、科学、工程、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兴趣、管理和创业精神的基础上,孵化科技企业和独角兽公司等。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以“中国企业基础研究探析”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迅速,但基础研究投入偏低;企业是中国研发活动投入和执行的主力,但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到其研发总投入的1%,比其它主要国家中的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要低很多。中国企业基础研究的薄弱是中国创新体系的一个致命弱点,导致中国企业在很多产业领域缺乏坚实的技术支撑,是出现“卡脖子”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企业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中国很多制造业企业是从给外资企业代工起家,多年来的技术和产品设计依赖导致这些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研发能力的积累;二是对于那些已经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来说,由于相对薄弱的研发能力和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这些企业更多地在产品开发方面投入,没有能力也不愿意从事基础研究;三是过去的国际环境总体比较开放友好,中国企业比较容易融入到高效分工的国际生产体系中,可以从国际市场上买到关键设备与核心零部件,从而缺乏积极性去开展“巴斯德象限”的研究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鼓励企业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制定新的研发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广度和厚度;国家应对于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给予更好的优惠;各方面应当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合作,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并组建研发战略联盟。此外,创新领域的学者也应当加强企业研发规律的研究,协助企业提高研发活动效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朱旭峰表示,本届论坛在北京和深圳举行具有特殊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作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重要指示,本届论坛围绕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以“开放、创新与区域发展新格局”为主题,探讨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前沿话题,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各位嘉宾和校友展现了公共管理学者与实践者的深刻思考,将助力宏观发展战略和微观实践进步。

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深圳市人才研修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联合主办,并得到清华大学智库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领导力研究中心、城市更新与治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和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编辑:李华山

2022年08月12日 07:14:1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