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96岁冯老,把他执着一生的学科推向世界!

来源:新华社 7-24

饱含深情、满含激情。7月16日,北京一位96岁的老教授站在讲台上,铿锵有力地介绍起一个崭新的地质学领域国际性学术组织国际古地理学会。聆听他演讲的地质学专家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的15个国家。

为了推动中国古地理学走向世界,这位老教授奋斗了十年,念想了一生。他是国际古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名叫冯增昭,出生于1926年。20世纪50年代,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曾获全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至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少年时期的苦让冯增昭记忆犹新,“我生于1926年,可谓生逢乱世。当时的中国是国难当头,我很佩服李四光等科学家,希望自己能投身地质,找矿救国。”青年时,冯增昭经历过我国第一代科学工作者筚路蓝缕的艰辛,但他回忆起那段日子还是激情澎湃。绘制《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等第一手资料时,他带领学生开展野外踏勘,与学生一起睡马棚、住大通铺、啃凉馒头、喝生冷水,用双腿丈量祖国大地。他说:“我有一个外号叫冯铁腿”。

数十年如一日的探寻,让冯增昭取得了中国沉积学界多个第一。他是第一个将国外碳酸盐岩岩石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中国的人。他翻译的《石灰岩类型的划分》,揭开了中国碳酸盐岩研究的新篇章。他写出了第一部全国范围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学专著《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他提出的岩相古地理学新方法“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做图法”成为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退休后,冯增昭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古地理学走向世界。“古地理学是人类跨越时空对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特征的探究与追寻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指南’。”冯增昭说,中国人常说的沧海桑田,研究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变迁就是古地理学的魅力所在。

2013年,87岁高龄的冯增昭发起筹建国际古地理学会。当时,冯增昭也没想到筹建工作持续了近十年。这期间,他坚持担任两份刊物的主编和筹建国际古地理学会。即使在周末、节假日,冯增昭清癯的身影依旧时常出现在简朴的办公室内,日复一日地为梦想而耕耘。

今年7月16日,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国际古地理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13名院士以及来自15个国家的200余名会员和嘉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作为我国成立的地质学领域国际性学术组织,国际古地理学会将为国内外古地理学界开展学术交流提供新平台,为我国及世界古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带来新动能。

在成立仪式上,96岁的冯增昭站在演讲台上,用中英文发表了饱含深情的致辞。他精神矍铄,不失幽默地说:“虽然我还有很多想法,但也知道自己快97岁是真的老了,因此不再担任理事会的职务,但还希望能够作为一名会员为国际古地理学会的发展尽力。”

从“找矿救国”到“把中国古地理学推向世界”,一颗从战火纷飞年代种下的梦想种子如今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事一生,有梦有情。冯教授,祝您健康长寿!

编辑:陈晓艳

2022年07月25日 11:00:2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