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疫情、“内卷”、“躺平”……2022年毕业季送走的莘莘学子,镌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作为特殊的一届毕业生,“抗疫青年”们面对动荡与复杂的世界,也比往届多了不少焦虑与困惑。
如何面对变化与压力?如何积蓄力量穿越低谷与黑暗?如何在未来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更多的可能?部分高校校长在近日举行的毕业典礼上致辞时分享了他们的感悟与思考,给年轻学子们上了“最后一课”。
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北京疫情持续反复,打乱了大家正常的毕业节奏。学位论文答辩会无法在线下举办时,你们就在线上接受答辩委员会的质询;社会面疫情散发影响了与用人单位见面时,你们就参加元宇宙招聘双选会;不能毕业聚餐时,你们就把“散伙饭”变成了东操的集体夜跑和紫操的桌游。在完成毕业流程各环节任务的同时,你们也身体力行参与到疫情防控清华园保卫战中,留下了一张张穿着防护服的别样“毕业照”。马上就要离开学校了,有些同学下一步的住宿、交通等问题还没有最后落实,部分同学只能在线上参加毕业典礼。这种情况下,同学们难免会对未来有更多不确定性的感受。
回想我自己二十多年前博士毕业时,面对不同的就业选择,心中也有过不安和迷茫。最终,我遵从内心的学术志趣,选择做一名“青椒”,延续博士论文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但是,学术研究能否取得突破是有不确定性的,我也做好了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我体会,不确定性并不只是在我们作选择的时候才出现,不确定性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所认为的确定性其背后有着各种不确定性,反之,我们所认为的不确定性其背后一定也有着某种确定性。
从个体自身来看,人生轨迹虽千回百转,但初心使命不能变,要胸怀大义;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生角色虽千变万化,但责任在先不能变,要勇于担当;从更长远的时空维度来看,人生前景虽千姿百态,但务实肯干不能变,才能手握未来。
我们的老校长王大中院士,1958年毕业后,作为青年骨干与当时平均年龄23岁半的团队成员一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用6年的时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他带领团队设计建造了世界上首座5兆瓦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和世界首座10兆瓦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堆。去年12月,由清华牵头研发设计的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并网发电。这是几代清华人“知难而进、众志成城”团结拼搏的结果。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陈彬、温才妃、计红梅、朱汉斌和黄辛整理,有删节;摘编自“积蓄力量 穿越低谷——2022年毕业季校长致辞集萃”,仅收录清华相关部分)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