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主办,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承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文学史、思想史和文明史学科群协办的第七届“世界地图与世界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在线上召开。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执行理事会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外文系中文系教授颜海平出席了开幕式。此次论坛主题是“文化中国、翻译与当代性”,来自13个国家34所高校和机构的46位专家学者聚焦文学、电影、戏剧舞台与视觉艺术领域的翻译比较研究,开展了为期3天的深入交流研讨,吸引了300余名专业人士参与。
彭刚在致辞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国际交流依然艰难,因此更加可贵;人文沟通交流是当前探索许多全球性难题解决的根本路径之一,论坛如期举行具有重要意义。文学、电影、戏剧舞台与视觉艺术是现代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翻译为路径进行的跨文化人文探讨有着深刻的前沿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将对跨文化人文学术从不同专业角度提供诠释,以体现人文学术、人文教育在国际合作中的创新力,体现人文交流在跨学科发展中的国际成果,体现人文学科在科学技术更新中的重要作用。相信本次论坛产出的丰富成果,能够有力推动跨学科、跨地域、跨国别和跨文化的互动和对话,推进深化人文合作,为促进人类多样文明与和谐共生作出贡献。
颜海平在题为《彼此的抵达》的主旨演讲中,从英国作家E.M.福斯特“唯有相联”的理念和表达这一理念的英语文学思想作品与中国相关翻译作品开讲,追溯跨越现代世界秩序建构中的边界、隔阂、冲突乃至对立而相联的精神资源,展示了人文史上通过翻译这一“特殊文学形式”而记撰的跨文化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彼此的抵达”愿景守望。通过讨论由“翻译生产”而造就“世界文学”乃至重塑人类生活世界版图的数十年学界论辩及其核心文本,包括穆夫提2016年出版的《忘记英语》、卡桑2004年出版的《不可译之语汇》和列文森1971年出版的《革命与世界主义——西方舞台与中国舞台》,颜海平重访了本雅明1923年的经典文本《译者的任务》,并导向对现代中国译家包括清华外文谱系的个案分析和引言性评论,从茅以升的中译《科学的故事》到许渊冲的英译《静夜思》,示意出一个漫长深厚的跨文化实践脉络。
三天论坛的主题分别为文学翻译、影视翻译、戏剧舞台和视觉艺术翻译。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埃克塞特大学、约翰内斯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威尼斯大学、多伦多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资深专家和学界新秀,不断重新审视西方启蒙主义和后启蒙主义主导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诸多话语及其当代局限,重点关注与传统和当代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话语嬗变和命题更新,在重思当代性的过程中,探讨不同文化之间互鉴互为的翻译性,以期形成全球共享之文化价值观的人文再现创新方式和发展路径。
据悉,“世界地图与世界文化”国际学术论坛由清华大学世文院和外文系于2016年创立,是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的常设论坛。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