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作出全面部署。“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
家乡是游子永远的牵挂。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降低了人们返乡探亲的频率,但很多“到田野做学问、向社会学知识”的知识分子依旧没有停下在乡间探索的脚步。我们邀请几位“归乡者”,讲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他们眼中的乡村生活图景,让大家感受乡土中国在文化习俗、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迁。
讲述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探村博士联盟”成员 张曾
2015年春节前夕,网络上几篇“返乡体”文章引发了全社会对乡村发展的热烈讨论,刚上大学的我也更加关注乡村。中国乡村未来会怎样?带着这样的问题,次年暑假,我组织同学回到家乡江西进行调查,来到了赣湘边界的贫困乡——江西万载县赤兴乡。
调查发现,即使那些较贫困的空心化村庄,也潜藏着乡村文化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恰恰孕育着乡村发展的动能。我们由此完成了题为《发展中的贫困山村:状态、困境与行动》的调查报告,获得2016年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农村调查研究奖”,并在颁奖会上发言交流。此后几乎每年寒暑假,我都对赤兴乡进行回访调查,至今仍在关注。
2017年夏天,在和一位当地村民交流时,他满怀期待地说:“你们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一定要帮我们老表多想想路子,让留在农村的人日子能过得更好。”这不正是农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吗?此后,我一直追问自己:如果只是问卷调查,对这些村民有何意义?我该怎样为他们做更多事?不久之后,党的十九大响应亿万农民期盼,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我异常欣喜,也萌生了投身乡村振兴的愿望。
很快,我发起成立“布谷鸟”团队,决定在村庄开展系列行动,推动贫困山村走向振兴。布谷鸟,是农民的报春鸟、吉祥鸟,象征着春天和希望,我们希望自己像“布谷鸟”一样,飞入广阔田野为农民服务。2018年,我们以高校青年学生和村庄本土青年为主体,在江西万载县皂下村建立首个村级乡村振兴青年工作室,开展乡村振兴行动。我们基于调查研究,向基层政府提出了很多建议,相当一部分都被采纳和实施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我对此深有感触:很多外部力量在以各种方式促进乡村发展,但是,当外部力量撤出后,应当留下什么样的机制,又怎样真正激发乡亲们自身的精神动力?为此,我们注重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持续发掘村庄内生动力。2018年春节前夕,我们发动村民组织“村晚”,克服了种种困难,全村老少80余人主动报名演出,近400人现场观看,最终活动十分成功。从次年起,村庄当地青年就主动把筹备组织工作揽了过去,积极性越来越高。2019年开始,我们在寒暑假开展乡村儿童文化艺术营,组织高校学生志愿者为当地儿童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带动乡村的艺术教育。现在,这一活动已经由当地大学生组织开展,影响范围扩大到多个村庄。
我始终相信,只要青年人才的心灵不脱离乡土,以各种形式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就一定能够化成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乡村的美丽田野就会处处响起“布谷鸟”之歌。(编者注:本文摘自《光明日报》报道《回村去!寻找乡土中国的“活力密码”》)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