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冬残奥会火炬手邵磊: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最大公约数”

来源:新京报网 3-2 冯琪

3月2日下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城市火炬传递在天坛公园举行,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是火炬手之一。他接过火炬,在一片掌声中跑入观众视野。

“觉得挺神圣的,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收到2022年北京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确认函时,邵磊特别兴奋。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无障碍专家组成员,邵磊参与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的制定以及多个相关场所的通用无障碍设计及改造工作,助力建设高标准、无障碍和包容性的冬奥环境。

“这次能够以冬奥会、冬残奥会工作者的身份参与火炬传递,更感觉到自己与这件事关联密切,和自己身上这份责任。”邵磊说。

关注无障碍起源于对老龄的忧患感

“这些突出的点阵,叫做‘提示盲道’,功能是提示前面空间即将发生变化,比如前面是台阶或者斜坡。”

“有高差的地方都要做坡道,方便轮椅通行。坡道的坡度是有规定的,坡度稍微大一点,手摇轮椅会感到吃力……”

从南门进入圆明园,一路景致引人入胜,而邵磊更关注道路、设施和数不清的小细节。这些细节是他亲手设计改造的。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推动下,除了比赛场馆、奥运村,城市道路、公园、广场、绿地及观光游览场所均在无障碍提升范围内。5A级景区圆明园是其中之一。

邵磊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和教学方向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居住问题等。他对无障碍建设的思索起源于对自己父母和身边老人的“忧患感”。“除了子女能在身边照顾之外,老人如何才能在社会环境中有尊严和自立地生活?”这开启了他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

一次偶然的见面,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问邵磊:中国残疾群体有8500万人,清华大学在无障碍建设方面有没有相关研究?

“我回去一问才发现,原来清华大学很多学科领域的老师对这个群体的需求都有关注,甚至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比如说,机械学院的老师做辅具研发已经几十年了,计算机系也非常关注人机交互问题,美术学院则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就参与了导视系统的设计。”邵磊说。

于是,在这样的机缘下,2016年4月,在中国残联的支持下,“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整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系、社会学系的资源,致力于打造无障碍研究与发展领域的智库以及无障碍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平台。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后,很快加入到国家标准的编制和重大项目的咨询设计中,雄安新区、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筹办……在邵磊看来,这些都是很好的机会。“对我来说最棒的一个体验,就是能够参与到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工作中。”

公共服务应重视个体多元需求

关注无障碍建设这件事,让邵磊觉得收获巨大。他意识到,虽然此前在建筑领域做了多年研究,但自己对包容性的认识是不够的。

邵磊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开始发生变化。“不再一味追求抽象、简化、小成本,而是面对不同个体的需求,选择重视还是忽略?我会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自己老了,是不是能够体面地去一趟圆明园?”邵磊说,“重视每个个体的需求,才是公共服务应该考虑的事。”

“与其把无障碍当成一个研究领域,不如说它是一个想达成的目标。”邵磊告诉记者,人们对于无障碍概念涵义的认知是在变化的,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从个别的、专门解决某个人群的特定需求问题,逐渐走向更加多元性、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及公共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更加平等地共享社会资源和机会。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对城市的无障碍建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参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相关工作,加深了邵磊对“奥运遗产”的体会。“什么叫遗产?是不是冬残奥会结束了,无障碍建设就会停下来?我不希望它停下来。”

邵磊说,自己从小在圆明园一带玩儿,对这里很有感情。接下来,他会继续关注和推动圆明园内文物有关区域的无障碍提升工作,虽然会有重重困难,但“有些事只有试了才知道。”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推动全社会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形成共识。”邵磊说道。

编辑:李华山

2022年03月04日 13:51:3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