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新华社成立90周年之际推出的《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以范例的形式,向新闻学子解答了“什么是好新闻、怎么做好记者”的关键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提供了生动且扎实的参考资料。
这90篇经典作品,大多关系到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和方针政策,如何驾驭重大选题、如何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展开分析、如何通过新闻报道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广大新闻学子的痛点、难点,也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熟的必修课。因此,本书对新闻学习与实践有深刻启发,尤其体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要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为谁说话,是开展新闻工作的首要问题;政治理论学习,是新闻学子的定心丸。是否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不仅决定了记者的观点和立场,也决定了他们在创作时能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大局出发、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潮流。无论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等反映时代成就的作品,还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典型事迹报道,又或是《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等反映问题的报道,之所以广为流传、经久不息,归根结底在于它们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打好科学基础和培育人文素养。新闻学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不仅源自经典理论研读,还需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联系的事物中理解本质。好的新闻作品不仅可以说明事实,还可以让人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例如《河西走廊行(节选)》中从历史、地理、生物等多个维度分析区域环境整治的背景与成就,在展现时代新气象的同时,更加证明发展政策行之有效。
最后,还要精进调查研究和创作技能。新闻学泰斗甘惜分先生说过,记者应是政治观察家和社会活动家。唯有亲身体验,才能让笔端的内容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作者张严平就曾为了报道乡邮员王顺友,在原始森林风餐露宿,只为呈现出最真实自然的情感。新闻学子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长生活阅历的同时,锻炼调查研究的能力,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练好文字表达、包括新技术条件下灵活运用融合媒体创作的基本功。
在建党百年、朝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广大新闻学子可以从《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中汲取经验和力量,勇于担当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伟大使命,写就无愧历史、无愧人民的经典作品。
(作者:丁远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编辑:陈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