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喜看家园成乐土,廿一世纪国无伦”

——纪念数学大师陈省身诞辰110周年

来源:科技日报 11-5 王渝生

大约半个世纪以前,1972年9月,中美两国刚结束对峙状态,年过花甲的陈省身就偕妻女访问了新中国。他在《回国》一诗中表达了炎黄子孙的赤子情怀:

飘零纸笔过一生,世誉犹如春梦痕。

喜看家园成乐土,廿一世纪国无伦。

陈省身(1911.10.28-2004.12.3),浙江嘉兴人,他回忆在家乡秀水中学、扶轮中学念书时的情景:“我不是一个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念书的学生,分数好坏不大在乎。反正我的数学分数总很好,其他功课平平常常,但总能及格,比及格还好些。花点儿劲也可以很好,但懒得费那个力气。空下来喜欢到图书馆看杂书,历史、文学、掌故,乱七八糟的书都看。我的习惯是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要看什么参考书才去看。”

陈省身在念中学时有一篇发表在校刊《扶轮》上的文章,题目是“一几何定理之十六个证法”,讲的是“弦切角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所谓弦切角定理是指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他将这种古希腊发现的定理给出多达16种证明,引了许多辅助线,思维极为开阔。

中学毕业后,陈省身在15岁时被南开大学科学学院录取。他的父亲陈宝桢也是在15岁时考取秀才的,故一时被家乡誉称为“一门双十五”,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行之果。

在南开大学,陈省身选择了主修数学。一方面,他一直擅长数学;另一方面,他在第一堂化学实验课上吹玻璃管的时候却不知所措——他不擅长物理和化学实验,但似乎是每一次数学考试的“王牌”,这为他此后一生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省身19岁时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对微分几何充满渴望,在听完德国数学家布莱克的《微分几何的拓扑问题》,决定去汉堡学习。汉堡求学路的选择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如布莱克、凯勒和加藤的思想和学识。

在汉堡大学三年,到1935年10月,陈省身完成博士论文,旋即通过答辩,取得汉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年仅24岁。

1936年,陈省身有机会去法国巴黎和当时世界顶级几何大师嘉当一起学习工作了一年。“对我的数学研究和发展来说,这确实是决定性的一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省身于1937年回到中国。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讲授微分几何。

陈省身在昆明煤油灯下写的两篇文章发表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高等研究院联合出版的《数学纪事》杂志上。权威数学家认为陈省身的研究达到了“优秀的数学标准”,陈省身是“迄今为止最有前途的中国数学家”,力劝他到当时世界数学中心普林斯顿来。

1943年对陈省身来说无疑是不可思议的一年。30出头的陈省身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完成了高斯-邦纳公式的简单内在证明。这篇论文被誉为数学史上划时代的论文,是陈省身一生中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因此,他后来被国际数学界誉为“微分几何之父”。三十而立,陈省身的这一立,一下子立在了世界数学之巅峰!

“我把我的力量归功于我国一个古训的自我激励,即‘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和达到顶峰的追求。”陈省身如是说。

陈省身发展了纤维丛理论,其影响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他建立了高维复流形上的值分布理论,影响及于代数数论;他为广义的积分几何奠定基础,获得基本运动学公式;他所引入的陈氏示性类已深入到数学以外的其他领域,成为理论物理的重要工具。诚如陈省身的诗句所言:“物理几何是一家,一同携手到天涯。”

陈省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美国数学会副会长,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得主。

1984年,陈省身成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他描述了自己心中的数学殿堂:“这里有一个供人们随意坐下来讨论的空间。实验室的三面墙都是高质量的黑板,人们可以在上面自由计算。”“在中国建立基地,培养一流的数学人才。这个基地需要一流的设备和友好的空气,让人们在工作时感到快乐。”

21世纪伊始,2002年8月,陈省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向与会的100多个国家的4000多名数学家发表了演讲。同月,天津科技馆数学厅在陈省身关怀下胜利落成。我专程去天津南开大学数学所拜望了91岁高龄的陈省身,他听到我自报姓名,很清楚地说,我知道你,中国科学院搞数学史的。

陈省身说:“我虽然是一个数学家,可是对历史的爱好,使我开始研究清朝历史。”“利用数学的排列组合法,分析出皇帝所患的一些疾病。”

陈省身92岁时,他自费制作了一些日历,向公众普及数学知识。这个日历的名字叫做“数学美”。陈省身还应邀为以“走进美妙数学花园”为主题的中国少年数学论坛题词,他潇洒地挥毫写下了“数学好玩”四个大字。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编辑:李华山

2021年11月08日 08:34:3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