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王大中:矢志报国的核能科学家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11-3 焦以璇

“年轻的时候,我们曾喊出用我们的双手来开辟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誓言,我一直在践行这样一个誓言,努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11月3日,2020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从国家战略出发,王大中坚定选择了自主创新的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之路,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开展了几十年的艰难探索,使中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到领跑世界。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决定发展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1955年,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工程物理系,并从校内抽调了一批优秀学生。正在机械系读大二、品学兼优的王大中首选入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反应堆工程专业,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反应堆工程专业大学生。

从矢志建堆报国的青年学子,到“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王大中的求索之路,与我国的核能事业紧紧交织在一起,六十多个春秋从未改变。

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事故,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核事故没有让王大中放弃研发先进核反应堆技术的想法,而是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经过科学论证,他决定选择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路线,并计划建设一座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以掌握其核心技术。

从立项报告、设计方案、实验现场到建设工地,王大中全程负责,亲力亲为。1989年,世界上首座壳式一体化自然循环水冷堆成功运行,这是全球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具有良好的非能动安全性,是世界先进核能技术研发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6年,切尔诺贝利严重核事故使世界核能的发展再次转入低谷,核安全问题更加凸显。但王大中并没有动摇研制先进反应堆的决心。他坚信,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将会成为未来核能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始了高温气冷堆技术的研发。2000年,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建成,标志着我国掌握了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建造技术。

王大中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一次站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提出要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今年9月,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成功实现首次临界,计划年底首次并网发电,2022年投产商运。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在一种工业规模的先进核能技术开发领域,提前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问题。

不仅是核能科学家,也是办学治校的教育家。1994年,王大中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他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制定“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确立了“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

2020年是他制定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总体发展战略的收官之年,清华大学总体办学实力和国际声誉显著提高。

“我们国家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觉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责无旁贷。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坚定信心勇敢向前,我们的国家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王大中说。

编辑:李华山

2021年11月04日 08:08:3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