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讲述党史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35))

来源:人民日报 8-1 杨 昊 施 芳 姚雪青 王锦涛 赵帅杰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一些年轻人丰富讲述内容、创新方式方法,让党史学习教育以新颖灵活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让无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群体产生共鸣。

党的事业需要年轻一代传承,如何引导年轻人深读党史这本“教科书”,点燃青少年党史学习的热情,讲好党史故事?一起来看看这些年轻人是如何创新方式方法讲党史的。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

“上李老师的课,她会把你带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还原党面临的问题和选择,理清来龙去脉,让人意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勇立潮头最坚定的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博伟第一次上李蕉的课,就被吸引了。

齐耳短发,笑声爽朗,在学生们心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后”副教授李蕉更像是个亲切的大朋友。从事思政课教育12年,李蕉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校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在选课季往往“一课难求”。“有挑战但更有收获”——这是上过党史课学生们的共同感受。

在李蕉看来,《纲要》是一门不折不扣的党史课,“核心是要在国史的脉络中,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李蕉的党史课以比较的视角,在更宏阔的历史坐标系中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每个春季学期,李蕉都会面向两个平行班的学生授课,每班人数都在200人以上。今年,她又新增了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学生数量达到了600人。如何让大班的党史教学变得有滋有味?李蕉的答案是搭建老师、助教、学生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将思政课真正变成学生们共同参与的课。

李蕉的教学设计创新改革始于2016年,如今已迭代到“6.0版本”。“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我教你学’,而学生们共同参与就意味着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上,课前学、课上讲、课后练,学生也要参与主讲。”李蕉说。

这种教学设计创新改革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感悟历史,让听课的学生有参与感、更有成就感。全班分组阅读、助教团队配合举办微沙龙、线上授课全网联动……每学期的《纲要》设置30本阅读书目,每个小组各选一本,在助教的带领下进行阅读、讨论、思考。从《纲要》4.0起,李蕉还在展示中加入了“小组对打”环节——在每节课的主题下,6个小组展开竞赛,哪个小组讲得更准确、更有逻辑、更出彩,哪个小组就能获得额外加分。在这种设计下,学生被联结成了学习的共同体,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李蕉觉得,讲党史要设身处地还原其复杂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党史中的微观叙事才会有滋有味:“我做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创新主要是搭建历史的‘骨架’,同学们通过自主阅读、学习、讨论形成历史的‘骨肉’,二者相加,就共同构成了整个历史的坐标系。思政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教师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编者注:仅收录与清华相关部分)

编辑:邱收

2021年08月02日 16:26:5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