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数字转型智造才来”2021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十周年院庆暨“数字经济”共融共生战略协同论坛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近300名政商学企界人士共赴盛会,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之路,集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苏州市吴江区委常委,吴江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牟说,吴江开发区正抢抓机遇,聚焦聚力“双招双引”,用人才支撑发展,用创新谋划未来,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全力做好对接上海大文章,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十年一剑,“清华汽研院”磨砺成锋
2011年3月,清华大学与苏州市政府、吴江开发区签约,联合设立并建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这是清华大学第一所面向特定产业的专业派出院,建院十年来,清华汽研院聚焦汽车产业,致力打通大学“原始创新”与企业“成熟产品”间的中间环节,推动技术转化、引领产业创新,集聚了数十名国家级人才、近百名清华学子,拥有了一支2000多人的创新创业队伍。
“清华汽研院从无到有,在吴江开发区快速成长,离不开当地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方面政策的强力支持。”清华汽研院院长成波表示,因为有系列引才政策的“加持”,清华汽研院及业务平台现有人才团队中,90%以上是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硕士学历人数占比超70%,近20%人员拥有高级职称。
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节能减排、轻量化等热点技术领域,清华汽研院先后组建了50多个技术研发团队,涉及动力检测、电子检测、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检测等八大公共检测服务中心,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与检测验证体系,培育了新能源整车、混合动力系统、自动驾驶、全景泊车系统等10多个拳头产品。从该院转化出的相关技术成果,还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江苏省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十年磨砺,清华汽研院成为吴江开发区创新发展的活力因子。
该院创新企业培育机制,构建了研究院、中试验证、科技金融、科技园区四轮驱动的企业孵化模式,累计在吴江引进和培育企业超80家,包括苏州绿控等4家高附加值拟上市企业,带动高层次人才就业近2000人;顺利转化技术成果80多项,成功孵化近150多家高成长性、高科技企业,成为汽车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力量;以灵活的市场化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利用4000万元种子资金撬动20倍以上社会资本,成立4只专注于汽车行业的创投基金,基金总额近10亿元,用资金链支撑创新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高度认可和有力支持。
“双招双引”,“第一资源”赋能“第一动力”
突出“双招双引”工作重点,集聚人才“第一资源”,培育创新“第一动力”,像清华汽研院一样,吴江开发区亮点频现,区域人才总量已达8.5万人。
“人才兴则城市兴,作为长三角示范区内的国家级经开区,吴江开发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王牟说。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人才与政务服务创新。上半年,吴江开发区有意向落户的科创项目近百个。三批“崇本”计划共招引科技人才项目90个,评审通过66个,落地40个。多年来,吴江开发区不断构建完善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2017年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同运仁和”母基金,2019年推出“人才+科技+基金”项目落地评审机制,2020年设立“双招双引”专班、“同运崇本”人才基金,今年又出台“崇本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始终将发力点落在破除制约人才创新创业的不合理束缚上,全力击破阻碍创新发展的痛点堵点,用政策红利激发创新活力。
为让人才“留得住”“住得好”,2020年初,吴江开发区实施科创载体“建购腾租”推进机制,明确3年内新增不少于100亩科创专业园区用地,新增不少于1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孵化培育出100家左右科创企业。
“我们已回购84亩地块,规划建设‘智能制造创新港’;租赁的2.6万平方米民营孵化器已投入使用,同时稳妥推进科创园入孵企业常态化考核腾退工作。”吴江开发区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创业周活动中开园的“青禾创客中心”,就是“建购腾租”成果之一。
强化优势,明确创新发展新坐标
回首过往,未来可期。
十年向新而生的清华汽研院,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确立了新的发展坐标: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特种运载等战略方向,建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特种运载系统产业集群,构建高能科技创新平台“核心区”、顶尖创新创业人才“虹吸器”、汽车新兴产业集群“新生态”,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高地。
作为国家级经开区和吴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吴江开发区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升能级的重要方向和路径,全面布局、全力推进,本次活动期间就围绕“数字经济”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借力借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吴江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培育创新驱动方面,将做到四个“全力以赴”——全力以赴集聚长三角科创要素,积极主动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激发企业创新自觉,确保年内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超350家;全力以赴提升高端人才密度,充分利用姑苏人才“5G专项”、青年领军人才等政策,确保获评上级人才项目数有新突破;全力以赴提升高校院所合作,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全力以赴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回答好“如何体现国家级”的命题,不辱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使命与担当。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