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清华大学举行自强计划实施十周年总结分享会,来自110所县域中学的校长齐聚清华,共同总结并分享自强计划实施十周年的成果、经验和体会,约10万名中学生通过线上直播参加总结分享会。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指出,自强计划是清华大学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的主动作为。它不仅是清华大学的一项招生计划,也是清华大学在创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中,和广大贫困地区县域中学共同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共同推进的一项计划。自强计划体现了大学立德树人的使命坚守、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坚守、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职责坚守,将宝贵、优质的教育资源精准投向了有志于追求卓越、报效国家的优秀学生。通过自强计划考入清华的这些同学勤奋学习,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深刻含义。“自强计划是清华大学已经坚持了十年的计划,更是一项清华还将坚持一百年的计划。清华大学将努力实现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引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介绍,自强计划主要面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及县以下高中招收自强不息、德才兼备、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旨在通过机会补偿,给予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成长环境的优秀考生公平进入清华学习深造的机会。十年间,清华大学通过自强计划认定1380人,录取688人;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录取1940人,连续多年超额完成教育部高校专项和国家专项招生计划。2671名考入清华园的寒门学子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733所中学,许多都是当地、所在学校、及其家庭的第一个大学生。
在贵州省独山县兴农中学校长陈永眼中,自强计划的意义在于为一方民众带去了奋斗的信心和希望。2013年以前,独山县已有26年没出过清华北大生。当地百姓大多抱着一种“把个子混大一点然后打工”的心态,老师抱怨学生不努力、抱怨家长不重视教育,学生和家长抱怨老师教不好。“久而久之,教的不想教,学的就更不想学。”陈永说。近年来,兴农中学有260多人考入985大学,陈永表示,“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当地百姓在茶余饭后谈起教育,开始流露出自信的神情,相信读书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现在的社会氛围非常重视教育,“再困难也要读书”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尊师重教的氛围愈加浓厚。
重庆市秀山中学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秀山县,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小说《边城》,写的就是秀山。在秀山高级中学的校长杨秀文看来,自强计划则意味着为边城教育建桥铺路,为边城学子点亮希望之灯,为边城人民绘制蓝图,推送秀山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杨秀文表示,秀山中学创建于2009年,建校前10年秀山县无人考上清华,得益于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的实施,建校至今9届高考,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清华,至今共16人。“邱勇校长每年都为本科新生赠书一本书,今年非常期待我校学子今年依然能收到邱勇校长的赠书。”杨秀文说。
位于革命老区的江西省吉安县立中学有着近80年的办学历史,但2003-2007年,该校每年考取清华或北大的学生仅1人,2008-2010连续三年更是一个都没有考上的。校长龙必羌介绍,自强计划实施后,2011年至2020年,该校共有14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其中高考统招录取5人,国家专项计划录取5人,自强计划录取4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考入清华的成功案例给了我校更多学生冲击名校的信心。自强计划是同学们坚持梦想最坚实的后盾。”龙必羌说。
清华大学首批自强计划学生张华峰、2015级自强计划学生韩楚银和2020级自强计划学生徐倩,也分别分享了自强计划对于自己的意义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改变。
高中毕业于重庆市万州三中的张华峰是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录取的第一批学生之一。201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他看来,自强的定义在于时时刻刻自我勉励,奋发图强。“自强计划对个人的意义不是说能让我们一步登天,而是让我们进入清华后有了快速成长的平台。或许经过四年的培养我们与那些优秀学生仍有差距,但回首往昔,如果纵向比较,相比曾经的我们自己而言,一定已经在卓越的道路上走了很远很远。”。
韩储银来自甘肃省静宁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2015年凭借自强计划考入清华,是所在乡镇70年来第一个考入清华的学子。他认为,自强计划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没有电脑,报名自强计划时,他是将所有材料手写,并请同班同学帮忙完成的网络报名。“当我得知自己获得了自强计划50分的降分,并且高考成绩位于全省第三名的那一刻,我们全家四口人激动地抱在了一起,感觉就像做梦一样,终于圆了我的清华梦。”韩储银说。本科毕业后,韩储银加入了研究生支教团,前往陕西延安进行支教,如今他已经支教回来继续攻读研究生。
在刚刚踏入清华校园不到一年的徐倩看来,自强计划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清华的大门,让她得以实现清华梦。2020年的招生季,她是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微笑女孩”。虽然她家境贫寒,和父母一起蜗居在四五十平米的低矮房屋中,妈妈来料加工的缝纫机台就是她的课桌,但她十分乐观,收取录取通知书时灿烂的微笑被广为传播,温暖了许多人。“如果没有自强计划,我可能根本没有机会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员,像现在这样在清华园里学习、生活,结识现在的同学和朋友,遇到这么多优秀亲切的老师。”徐倩说。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