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刘翘楚选择一种颜色,来代表他人生的底色,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紫色。2019年回到学校与师弟师妹们分享时,毕业3年的他已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的主管工艺师。短短几年,刘翘楚在成飞已经找到了新的归属感。“清华的校色是紫色,而成飞的底色,是航空蓝加报国红,同样也是紫色,成飞与清华文化气质相通,让人很有归属。”
当他2016年应届毕业踏出校园时,心里回响的是成飞的那句标语:“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数年之后回望,他也站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之上:在他之前,隋少春,机械系2009届硕士毕业生,为了继承“成才报国”的优良传统,主动选择了加入成飞;而在他之后,侯珺森,机械系2020届硕士研究生,受到他选择的感召,也下定决心来到成飞。三个来自机械系的清华人,最终都从园子出发,在西南一隅相聚。
一个选择开启的梦想传承
2015年的秋招季,公告、宣讲会通知满天飞的当口,当绝大多数应届生都在不停投简历、参加面试,努力让自己的选择增多时,刘翘楚却最终只投出了一份简历,只参加了一次面试,便签下了来自成飞的offer。
选择过程看似如此简短,但做出选择的铺垫实则可追溯到更远。
2009年,即将毕业的隋少春主动签下了成飞的offer。怀揣鼓励与期待,隋少春来到成飞,从数控厂的基层工艺员开始做起,先后成为最年轻的厂长和最年轻的部长。
2015年7月,在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隋少春作为校友代表做主题发言,分享了自己在成飞的成长成才故事,寄语本科毕业生们在建设中国的征程上扬帆起航。生动真挚的发言不仅赢得了在场毕业生们的阵阵掌声,也深深打动了同在现场作为2015届毕业生的带班辅导员出席的刘翘楚。早在大三申请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刘翘楚就隐隐觉得自己的未来有两个关键词:制造业、国企。选制造业是他希望学有所用,而选择国企则是因为“一种自己在为全国人民做事的感觉”能够让他在工作时充满动力。考虑到这类企业招收硕士的比例高于博士,他也因此选择了机械系制造所的硕士。两三年后,真的到了要选择的十字路口时,隋少春的这番发言如及时雨一般,让刘翘楚坚定了选择成飞的愿望和信心。
但刘翘楚当时也没想到的是,他的坚定会在一个陌生的直系师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这个叫侯珺森的小师弟4年后的选择变得同样简单。秋招时,除了成飞之外,侯珺森也拿到了深圳两家公司的offer,一家手机设计,一家无人机设计。尽管制造歼20更吸引他,但成都与深圳之间的对比、两倍的薪资差异等,都曾让他内心的天平不断摇摆:一边是较大的梦想和情怀,一边则有较小的梦想和现实。后来,他下定决心——要去成飞。
“在我做出这个选择后,我发现自己很快忘记了曾经的纠结,经常憧憬在成飞的工作,我就知道,我选对了。不知道听谁说过,年轻时就应该做自己当下不后悔的选择,深以为然。”
这样的选择,就像接力棒一样在清华人之中传递,自隋少春毕业后,从2009年到2020年,共有49人相继加入成飞,平均每届就有4人。
他们代表了众多清华人在面临人生重要抉择时的共同取向——去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这是贯穿百年的清华血脉,滋养了梦想的种子萌发,然而他们的茁壮成长,却也离不开就业引导工作的细细栽培。
梦想的种子离不开细细栽培
每年夏天,闷热的暑气也阻挡不住前来听讲的人们。从2004年开始,在表彰和鼓励做出代表性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的启航奖出征仪式上,即将从清华园毕业的毕业生们,在奔赴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前夕,分享自己做出职业选择的心路历程。2009,2016,2020。隋少春、刘翘楚和侯珺森这三位毕业生曾相继得到启航奖,即便2020年毕业生们无法相聚在校园,毕业生出征仪式依旧以“荷塘雨课堂”平台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其看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不断创新机制,积极构筑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的学生职业发展育人格局。
“我对行业的认知,来源于清华专业的就业指导,来源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就业实践活动。各类就业辅导讲座,各个行业形势发展报告,让我对社会、对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系里的组织下,我还曾到10余家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些过程中,我逐渐锚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国防军工事业。”隋少春回忆,他在校期间接触的职业辅导资源,进一步坚定了他在航空事业上勇于献身,作出贡献,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理想。
无独有偶,如果不是2019年寒假去往成飞的社会实践,侯珺森对航空的热爱也许不会变成推动他职业选择的强烈动力。本科三年级时刘翘楚的故事,给他的内心种下了一颗去成飞工作的种子。而在三年后的社会实践中,他遇到了一位工程师。“他站在飞机下,听到我们来自清华之后,高兴又激动,对我们说:‘我们的航空工业还很落后,还有很多差距需要追赶,需要清华的同学们来到这里。’我很受触动,一是对他所说的事实感同身受,二是感受到了社会对于清华两个字的期许。那时我就在想,只要这里需要,我愿意竭尽所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当他在群里看到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分享的成飞暑期实践训练营(也即提前招聘)的推送链接时,便当即报名。
梦想的种子,离不开就业工作的细细栽培。2003年9月开始,“启航计划”全面展开,在全国各省份累计建立就业实践基地240余个,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等,每年组织学生5000余人次参与,引导同学们通过就业实践深化行业认知,了解国情民情,拓展全球视野,走进重点单位、了解重点单位、选择重点单位。
梦想在持续滋养中壮大传承
走出校园,迈入职场,对于毕业生们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而对于清华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却并不是一个终点。
2016年,隋少春再次回校参加会议时,叙述起毕业后学校持续给予的支持,曾说:“我记得,刚工作一年中,学校领导史宗恺老师、机械系领导单际国老师和马明星老师先后到成都看望我们,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确让我们‘稳’了不少。没有那个时候的给老师诉诉苦,也就不可能有后来向母校、向老师汇报我们取得的成绩。这几年,陈旭老师、史宗恺老师等多次到成飞看望我们;史老师还鼓励我继续学习提升,2012年,我又考取了清华的在职博士,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冯平法老师,他结合我的工作为我设定研究方向,帮助我指导我,我在今年1月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我爱人周婵工作后考取了清华的MPA,过勇老师知道后,很关心,主动愿意当我爱人的导师指导她完成学业。这种无私的关系呵护让我们充满力量。走进社会工作后,母校老师对我们的一句关心、一条短信、一个朋友圈点赞,在我们心中都会无限放大。”
而曾经的种子,也能成长为滋养学弟学妹们的大树。“身边的同学曾问我,隋导,你一直给我们讲要到西部、到基层去,你找工作时会怎样选择啊?我当时没有回答他们,我相信我的行动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答。”
刘翘楚在选择去成飞工作之后,则发了这样一则朋友圈:“或许我也可以选择和其他人一样,投很多简历,然后有很多offers当作吹嘘的资本或是很多失败的经历当作饭后的谈资。但如果有一个喜欢、想去、又能去的企业,只投一份简历,参加一次面试,目标明确地签一个企业也不失为一份独特而宝贵的经历。人各有志,我感觉自己天生不适合为自己活着。毕业以后就去一个简单的城市,一个单纯的企业,做一份纯粹的工作—为祖国造飞机!”他希望让自己带班的本科生看到,在几年之后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如今,这三位毕业生都在成飞的岗位上,扎根耕耘,砥砺前行,逐渐成长为领域里的领路人,在成飞的就业实践、招聘宣讲会上担任导师、讲师。投身航空强国事业十二年、长期致力于航空数字化制造和智能制造研究的隋少春,已经成长为成飞的副总经理。前进,再前进,是清华人永远的方向;为家,也为国,是清华人永恒的动力。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