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一名“北斗青年”的幸福观——清华情 航天志

来源:解放军报 5-7 靳舒馨

2021年4月22日,对我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作为“清华情·航天志”报告团的一员,回到了我的母校清华大学,给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清华读书期间,我经历了100周年校庆。那时,我见到的返校校友,几乎全部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因此,我一直把“优秀校友”这四个字当作是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把能够站到清华的演讲台上当作是无上的殊荣。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梦想竟然在110周年校庆前夕实现了。

然而,我深知自己能得到这份荣誉,并不是因为我比其他同龄青年人更优秀,只是因为我选择了航天之路。2013年,我从清华毕业后,加入了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建设队伍。这份工作,在外人看起来是“高大上”的,每天与浩瀚星河为伴,那该多么浪漫啊。实际上,并非如此。

北斗三号的如期开通,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的系统复杂度几倍于北斗二号,建设时间却缩短了将近一半。这样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所有北斗人的奉献和付出。

为了赶进度,我们来不及等到机房完成施工,就开始进设备、搞联试。那时候,我们每人每天上班必备的“行头”,是一顶安全帽。大家就是在满地沟壑、墙上裸露着钢筋、头顶上还掉着焊花的环境中,加班加点,把北斗三号给“抢”出来的。

新机房刚刚通电那天晚上,领导通知大家到新会议室开部署会。我跨过楼门口的大土坑,爬上两边没有护栏的楼梯,在堆满各种建筑材料的走廊里摸索,终于找到了会议室。

推开门,那个场景让我永生难忘——

会议室的大桌子周围已经坐满了人,从白发苍苍的总师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每个人头上是安全帽,脸上是防尘口罩,在呼吸都困难的屋子里,镇定自若地讨论着工作。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好笑”。可还没笑出来,又鼻子一酸。我想起前些天在楼顶安装接收机的时候,我的组长有些抱歉地对我说:“你一个清华毕业生,我们不让你在实验室里写论文,却让你爬工地干力气活,真是委屈你了!”

可是,眼前的这些人哪个不是硕士博士?哪个不是专家学者?面对必须完成的任务,他们又有谁抱怨过什么?有多少航天人都是这样,在尘埃扑面的地方仰望着星空。

苦吗?其实挺苦的。苦与乐,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话题。付出的辛苦值不值得,要看它是为了什么。现在,再回想当年戴着安全帽搞联试的那段日子,我觉得很值得,很快乐。因为,我参与了北斗这样大国重器的研制。这是许多我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求之不得的机会。

有许多人问我,你一个清华毕业生,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工作?我说,因为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总得做出点什么。当我老了,我可以对我的孙辈们说:你用的北斗,是你奶奶年轻时送上天的。这事儿比赚多少钱都幸福。我想,航天人之所以肯拼命,之所以能奉献,原因正在于此吧。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做的是真正值得做的事。

人们都说,航天人是默默付出的一群人。我想,不是我们在付出,而是航天事业在成就我们。如果我不是航天人,也许我会比现在富有,会比现在悠闲,但我一定不会比现在幸福。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而航天事业正是这盛世中的一个大课题、大工程,是值得我们耕耘的沃土,是足以让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大舞台。

清华人常说“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们”。所以,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里。因为航天,因为北斗,我原本平凡的生命才会变得熠熠生辉。

编辑:李华山

2021年05月08日 07:56:1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