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值此之际,由公管学院硕士生组成的“行云望远·青山树人”赴西部地区大学生支教调研实践支队于2021年1月出发,聚焦大学生支教这一热点话题,深入挖掘支教故事,发现大学生支教给西部落后地区学校带来的改变,思考支教的真正意义,寻找当前大学生短期、长期支教中面临的问题或困境,并尝试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深入乡镇,了解支教现状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钓渭镇初级中学是一所接受短期支教的乡镇初中。为探究短期支教现状,支队前往钓渭中学与李校长进行了访谈。李校长认为,对于短期支教而言,支教大学生最重要的作用是打开交流和沟通的窗户,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求学故事、大学经历,对初中生来说都是接触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
而对于短期支教可能存在的富有争议的问题,支队与短期支教参与者、负责人进行了探讨。一方面,延长时间或者加快频率也许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短期支教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短期支教的意义可能在于能够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读书有用论”,增加他们对知识的向往。
云端相见,多地协同调研
因疫情防控需要,支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实践,通过线上为主的形式调研了陕西省延安市清华附中文安驿学校、云南省南涧县南涧镇中学、南涧一中、南涧民族中学等的当地校长、教师、学生、支教老师等。
支队与清华附中文安驿学校寇晓东校长进行了线上访谈,寇校长非常欢迎在文安驿学校开展支教活动,特别是长期的支教活动。此外,当地学生对支教项目和老师表示了肯定,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诉求。学生们普遍反映很愿意跟来自清华的学长学姐进行更加频繁深入的交流,还期待能多举办一些线上活动,真正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南涧镇中学访谈中,2019年前往南涧镇中学支教的大学生潘晓童指出,支教老师的优势在于年龄较小和时间较为充裕,能够可以比较容易地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当地学校教师也表示,支教老师和孩子们交流起来更亲近,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可以把更前沿的想法、理念告诉孩子。此后,支队成员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线上采访了南涧镇中学初一年级创新班的两名同学。他们眼里,自己不应当仅仅是支教老师的学生,更是他们的弟弟妹妹或者朋友。他们也希望如果未来有一天走出南涧,也会接过支教这个“爱心接力棒”,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除南涧镇中学外,支队成员还邀请到南涧县一中杨映红校长和张陆启副校长进行线上访谈。杨校长认为,清华大学的支教活动为学校、当地教师及学生带来了名校效应、榜样力量、专业引领、激发动力等多个方面的帮助。此外,支队还联系到一中的几位同学进行线上访谈。在他们看来,清华的支教老师与学生年龄相仿,更理解学生,课后交流更频繁。不仅是学习方面的交流,在生活情感上也会进行沟通,帮助同学们疏解压力,并经常分享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与经验,教导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校友访谈,聆听支教故事
为丰富实践内容,支队在实践中加入校友访谈部分,着重访谈曾参与过支教的、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校友,讲述清华人的支教故事,献礼110周年校庆。支队与2020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的洪旭进行了访谈。
谈及支教那一年的经历,洪旭坦言,许多年过去,很多当初觉得难忘的故事细节都已经有些记不清了。但是,这段经历带来的改变和感触却是实实在在的。对他最有启发的,是一年的支教生活重塑了自己的价值观。在去支教之前,清华的学生长期处于较为高压、单调的氛围里,除了努力学习和科研,很少去感受其他环境。然而,支教的一年让他从学生的身份中抽离出来,离开那个熟悉、繁忙、每天都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的大学环境,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尽管我是他们的老师,但他们也教会了我很多,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洪旭说。
凝心聚力,化倾听为行动
经过前期访谈、调研,支队了解到目前大学生支教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希望通过实际行动做出改变。经过多次会议讨论,支队决定从南涧县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支教地入手,通过“支教联盟”项目的形式整合支教教师和大学方面资源,尽绵薄之力帮助南涧县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经4天策划和修改,支队完成了一份《“南涧县支教联盟”项目策划案》,联系到南涧县教育局袁国成副局长进行线上访谈,并递交策划案。后续项目将在教育局审批后有序开展,支队也将持续配合出力,共同帮助南涧县支教事业发展。
陕西方面,支队报名清华大学学生三秦文化交流协会实践品牌“西引力”项目,受到共青团陕西省委开具的实践证明认可。此外,支队还积极为支教地学生解决实际诉求。在了解到南涧镇中学学生有书信交流需求后,支队积极联系清华大学书脊支教团,为南涧镇中学与清华大学搭建书信沟通的桥梁,确定了2021年春季学期为当地学校开展书信交流项目,给更多孩子提供与清华的哥哥姐姐沟通交流的机会。
实践虽短,但支队对大学生支教的关注没有结束。支队将继续发扬清华人的优良精神,关注偏远地区教育帮扶,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