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寒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团总支组织5名硕士生组成“脱贫攻坚·你我同行”实践支队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展开线上调研。支队成员先后联系了李淳、刘贤春等多名投身基层一线的清华校友以及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村支书张万涛,依次进行线上访谈。2021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受访者们从基层干部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于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见解及对于基层工作的思考体悟。
决胜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1年1月30日,对李淳的线上访谈拉开了本次实践调研的序幕。2019年7月,李淳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经云南省定向选调到中共普洱市市委组织部工作,目前在位于中缅边境的孟连县双相村驻村。访谈伊始,李淳从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扶贫模式及措施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双相村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和成效。双相村以橡胶产业为主,在产业扶贫上,当地政府从购买期货保险、农村橡胶合作社、橡胶种植技术培训、提供种子和化肥四个方面进行帮扶,同时通过鼓励发展养殖业、种植茶叶、反季节蔬果等探索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此外,双相村通过“雨露”计划、设置奖助学金等措施激励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并提供从理念输入到报考志愿再到就业服务一条龙服务的就业帮助,努力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改变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状况。
至2020年12月,双乡村132户贫困户,464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提到基层党建工作,李淳指出,农村党建相对比较滞后,党员结构有待优化,党支部管理的规范性有待增强。
目前,双相村采用“一肩挑”、班户联建等党建工作模式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上,李淳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另一方变要保证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的可持续性。
创新决策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张万涛是福建省连城县朋口镇张家营村的村支书,自1996年以来,他已经在村里工作了25年。2020年2月2日,“脱贫攻坚·你我同行”实践支队与张万涛进行线上访谈,他从脱贫工作、产业经济、中小学教育三个方面展示了张家营村的发展现状。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外出经商务工、烟草种植、兰花产业销售(电商)三个部分,老百姓收入较高,脱贫工作进展顺利。提及村里的党建,他介绍了党建引领下的参与式决策模式。张家营村的经济主要是依靠项目实施带动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涉及农田的占用,与农户的征地协调过程会耽误许多时间。
因此,他创新了协调机制,将协商过程调整至项目申请前。符合条件的待建项目在申请之前,先与每户的村民进行了解,改变以往与村民代表沟通协商的模式,将“村代会”改为“户代会”,将项目具体情况介绍落实到每家每户,协商一致则实施项目,无法达成共识放弃该项目。
这个工作模式下,张家营村2020年共有13个落地项目,在这个构成中,没有发生土地纠纷、干群纠纷。说起乡村振兴,张书记说道,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渐进持续的过程,我们一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本次实践聚焦分别位于全国东部、西部两个个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的基层乡镇,通过与当地校友或村干部进行访谈,了解、分析当地的扶贫、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并进行总结凝练,为探索建立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两大方针政策有效衔接提供了有益借鉴。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