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领域在决策层面已经有了系统的思想框架,但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还要跟上,“十四五”期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首先要建立生态文明的学术体系和语言体系。
一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学术支撑稍滞后于实践。目前理论研究受众还仅限于本领域学者或实践者。从国际上来看,还必须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国际语言,让国际上听到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
二是探索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化表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生动的实践,中国发展到现阶段要输出自己的影响力,要输出中国道路和中国治理,将生态文明思想变成国际公认的中国优势。
三是构建跨学科的学术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里是唯一要贯穿于其他四大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需要融入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解,例如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只有把这些学科领域中关于生态方面的理论构成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其次,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十四五”建设中。当下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技术方面已不是大问题。虽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等顶层设计已有,但实际工作中的深化落实最难,总体部署要强化实践,跟地方实际结合。
一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生态文明理论的经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理论界多从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没有界限,要创新思路,既包括不同领域的融合,也包括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二是空间融合。生态、区域、城镇化这3个问题将来会更加融合在一起,把三者关系研究透彻将对经济学发展有很大贡献。
(本文节选自《中国环境报》“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