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县南涧镇中学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三班班主任童斌红,30年教龄,参加过北京清华附中教师培训,对清华附中全新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回到南涧后,开始担任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三班班主任。在她眼里,课堂不再是“填鸭式”模式,老师应该是学生的陪伴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
“现在,南涧县山区的孩子正在享受着和清华附中一样的教育模式。南涧县的教育真正接轨城市、接轨名校教育理念,实现质的飞越,实现全面‘突围’。”南涧县南涧镇中学校长罗胜章骄傲地说。
清华大学按照“以清华大学优势补南涧教育短板”的思路,打破常规推出了教育帮扶的“清华模式”,将助力南涧摆脱“素质型贫困”作为清华大学帮扶南涧的突破口。2018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与南涧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权南涧县开设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南涧县抓住机遇,打破思想的桎梏,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载体、办学环境上借力成长,让南涧县教育实现“突围”。
打破思想的桎梏
在教育理念上“突围”
2018年7月,南涧县南涧一中和南涧县南涧镇中学初、高中起始年级各招生两个“创新实验班”,每班30人,共计120人。2018年9月至11月,南涧县32名任课教师分批次到清华附中永丰学校接受岗前培训,回来后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实验班”的教学工作。在2018年8月和2019年8月的两个暑假,南涧一中、南涧镇中学第一、二届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共262名师生,先后奔赴北京,进入清华附中、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参加研学活动。2019年,清华大学派出研究生支教团来到了南涧,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自201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的帮助下,通过“走出去”的形式,南涧县共有308名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参加了清华大学现场培训。同时,有404名南涧县各级领导干部到清华大学参加了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打破教学的篱笆
在教学模式上“突围”
秉承清华附中“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南涧一中、南涧镇中学以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分期组织公开课、同课异构等活动,促使教师反思重建;全面学习清华附中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摸索与实践,南涧一中和南涧镇中学开始推行“导师制”教学模式,由每一位任课教师分包班级上几名学生,点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优化师生关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这个模式为引领,在全校铺开“导师制”教学模式。随后,全县又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全面铺开“导师制”教育模式,逐步进行课堂结构改革。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县教学质量大幅提高,2019年高考,南涧一中上线率100%,一、二本上线人数大幅增长,获得了“2019年大理州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奖;2019年7月,在全县学年统测中,南涧镇中学“创新实验班”的成绩在七年级平行班级中遥遥领先。在“创新实验班”成果的推广下,在今年1月的全县统测中,南涧镇中学七年级各科成绩开始领跑全县,“导师制”带动教学水平实现“突围”。
打破空间的阻隔
在教学载体上“突围”
2013年,清华大学资助南涧县建成“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云南南涧教学站”,2017年教学站升级为县级双向站。组织中小学德育专题、以德治校专题等各类远程培训27期1655人,促进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清华大学帮助下,“授渔计划”项目落户南涧一中,建成双师课堂教室,实施了“智慧课堂”项目,课堂实现“互联互通”。“创新实验班”学生通过网络远程共享到清华附中优质教育资源,远在南涧的学生能听到清华附中老师的课。2017年,清华大学慕华教育帮助南涧建立了“慕华·南涧县互联网学校”资源平台,至今已累计向南涧县义务教育学校捐赠了总价值约970万元的教学资源使用权。其中,2018年“爱学堂南涧县互联网学校”正式升级为“慕华·南涧县互联网学校”,向南涧县捐赠总价值600万元的“爱学堂”微课教学资源,实现南涧县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慕华教育资源平台使用全覆盖,南涧县教学载体上再次“突围”。
打破办学的窘境
在办学环境上“突围”
2016年,清华大学成功引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南涧实施了总投资307.78万元的“山村幼儿园计划”,提升山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2017年,清华大学和南涧县人民政府共同募集设立了总规模2000万元的教育扶贫发展基金,基金首期740万元,2019年1月又增加资金100万元,委托清华大学云南启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运营,收益用于长效解决“因学致贫”“因学返贫”问题。目前,已将基金增值收益的110.25万元,专项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中有两名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就学资助,有效解决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问题。
雨润桃李花千树,风举鲲鹏路万程。2013年至今,清华大学联系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清华大学基金会以及清华的一些同学会和企业家协会等,对南涧县的教育帮扶捐资捐物累计超过2760万元,帮助14所学校改善了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使这些学校在办学环境上实现了“突围”。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