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清华大学博士后麻山腹地驻村记

来源:《贵州日报》4-29  李卫红 黄诚克 陈俎宇


4月26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张勇换上运动装,戴上小耳机,伴随阵阵音乐,奔跑在他心爱的村庄——猫寨村上。

暮春时节的猫寨村,山峦叠翠,鸟鸣阵阵,清晨的空气里弥漫着香甜的味道,已硬化过的乡间公路路面整洁。

这是张勇到望谟县乐旺镇猫寨村当驻村第一书记迎来的第二个春天。

跑到寨口,几名等候在此的孩子加入了晨跑行列,张勇的身后有了一段跟跑的“小尾巴”。如今,跟着从城里来的“张书记”跑步,已成为猫寨村很多孩子期盼的事。

跑完步,张勇回到村委会办公室三楼宿舍洗漱,在食堂匆匆吃过早餐,赶到一楼村脱贫攻坚指挥部,忙碌的一天由此开始。

这是贵州省发改委派驻望谟县乐旺镇猫寨村第一书记张勇驻村生活的一个日常片段。从去年1月到猫寨村,过去的近500个日日夜夜,来自清华大学的“80后”张勇完成了从一名博士后到驻村干部的嬗变,人生中的又一篇重要论文正在奋笔疾书。

进村第一天,心头的困惑比大雾还浓

1983年出生在贵州省思南县的张勇,怀着用知识回报家乡的想法,2018年8月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后,拒绝了北京及沿海地区一些单位邀请,选择回到家乡贵州。

2019年1月4日,猫寨村寒风袭人,大雾满山。张勇到贵州省发改委工作仅4个月,便被组织选派到猫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猫寨村地处麻山腹地,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罗甸县和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三县交界处,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98.8%,属深度贫困村。

那一天,张勇走进猫寨村后,实地了解的现实一下让这名从事水利工程研究的博士后倒吸一口冷气:土地贫瘠、产业缺乏、发展条件差、群众增收难。

今后工作该如何开展?张勇心头的困惑比满山的大雾还浓。

语言交流不畅、工作经验不足、思维方式迥异,刚刚进入角色时,这些障碍并没有减退张勇的工作激情。“要赢得群众和干部的信任,首先就得过语言关。”

从学会与群众交流和打交道开始,张勇逐渐适应了工作角色。从质疑到了解,再到认可,村里的干部和群众渐渐认可了这名书生味十足的第一书记。

“张书记,来我家坐坐嘛。”

“张书记,我家饭煮好了,来吃饭。”

……

不论是张勇入户走访,还是上门做动员工作,村民们见到他,都争着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打招呼。“不愧是博士后,悟性好,适应快,人很实在。”短短不到一个月,张勇就从大家眼里的陌生人变成了自家人。

项目申报成功,被村支书抱着亲了一口

夜幕降临,猫寨村7个村民组的150盏太阳能路灯准时亮起,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也亮堂着大伙的心。

这些太阳能路灯,是张勇到猫寨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带给村里的第一份见面礼。

猫寨村海拔高,地势落差大。落后的基础设施成为制约村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到村后,张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3月,在省发改委的支持下,猫寨村获得资金60万元,7个村民组安起了150盏路灯,从此,村民告别了夜间出门一片漆黑的历史。

通草种植是猫寨村近两年来大力发展的扶贫产业。2019年5月,张勇多方争取,成功申请到了100万元资金,用于修建完善通草种植基地产业路网及机耕道。项目申报获批当天,张勇正和猫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正权坐在一起吃饭。当张勇挂断电话宣布这个消息时,陈正权放下碗筷,沉默片刻,猛地冲上去抱着张勇狠狠地在他脸上亲了一口。这位58岁的汉子用自己淳朴的方式,向张勇表达深厚谢意。

在现场的哄笑声中,害羞、尴尬慢慢褪去,阵阵暖意在张勇心中涌动。

4月23日,猫寨村气温骤降。黄昏时分,拴在门口的看家狗汪汪叫了起来,家住猫寨村水井湾组的村民梁朝顺迎出门来,见是张勇,十分高兴,赶紧招呼他进屋。

水井湾的名字虽和水有关,但长期缺水,路也不通。2018年前,全组没有一个人进过城,村民吃水都得到山下去背。去年,张勇和村干部一起想方设法争取到资金,完善村里的串户路,修建冬季备用水池建设。在各方关心和支持下,水井湾不仅修通了3.25公里的通组路,还让村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张勇这次来梁朝顺家,就是了解他家自来水使用情况。

“家里的自来水断过没有?”

“没断过,方便得很。”梁朝顺回答。以前没有水,只能把水桶放在背箩里下山去背。下山容易上山难,梁朝顺有一次背水回来,快到家时脚下打滑摔了一跤,桶破了,水洒了,他守着破桶大哭了一场。

去年,通组路修到了家门口,蓄水池建起来,水从大池子流到小池子,再流进家中,吃水、出行都解决了,梁朝顺激动地说:“衷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党委、政府,感谢张书记为大家办了大好事。”

村民日子好过了,我也开心了

4月23日,距离村办公楼2公里外的打毫村民组一座山坡上,村民岑小三和10来名苗族妇女正在通草种植基地里挥刀砍除杂草。

一辆半新不旧的摩托从山路上疾驰而至。“是张书记来了!”正在忙活的妇女们停下手中活,和张勇攀谈了起来。

这辆二手摩托是张勇驻村后不久,为方便工作自己掏3000多元买的。虽有些旧,但却载着他在猫寨村留下了一个个忙碌身影。

山上山,石上石,石头窝里刨粮食。没有产业,猫寨村村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

要想摆脱贫困,发展产业是唯一出路。

去年到村后,在省、州、县等各级党政支持下,张勇与帮扶干部及村干部一道,为村民脱贫致富寻找出路。目前,村里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种植通草1000亩、珍珠李800亩、花椒160亩,覆盖农户上百户。此外,还动员村民养鸡2万羽,养蜂300桶,覆盖贫困户100多人,不少贫困群众因此实现了增收。

村里种养业发展起来后,优先照顾贫困群众在基地里务工,岑小三便是其中之一。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工资拿,还能照顾家,她很开心,干活也格外认真。

通过发展产业,2019年底,猫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实现增收1000元。

“猫寨村现已修建了进寨路、串户路,饮水工程、教育资助、贫困户医疗保险全覆盖,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党员干部精气神足,群众内生动力已激发,大家的日子好过了,我也开心了,我对如期脱贫摘帽充满信心。”夜晚,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张勇翻开工作笔记本,写下点滴感悟。

脱贫攻坚这篇“论文”,我还在用心赶写

从清华回到故乡,再走进麻山腹地最贫困乡村当驻村干部,对张勇而言,这一年多驻村,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不仅是时空的变化,更是全新人生模式的切换。

在猫寨村的每一天,张勇都有新收获。尤其是当地干部群众在与贫穷作斗争中彰显出来的勇敢、自信以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已成为他收获的宝贵财富。

眼下,望谟县正在全力“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确保如期实现摘掉贫困帽目标。“有幸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反贫困战争,见证这个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张勇说,“从各级党政帮扶干部和群众身上,我充分感受到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看到了大山未来的希望。”

随着脱贫摘帽期日益临近,工作节奏更快了。每天早上,一天的工作开始前,猫寨村脱贫攻坚指挥部都要组织全体人员唱歌,提振士气。《把一切献给党》《团结就是力量》《大山里的共产党员》等是必唱歌曲。“我们是大山里的共产党员,我们在大山里成长锻炼,我们坚韧的足迹,印满家乡田园……”每当激昂的旋律响起,张勇的心头力量倍增。

编辑:李华山

2020年05月06日 08:45:4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