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海做科考”
“探索一号”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执行科考任务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两位老师发回第一手航海日志
来源:《广州日报》 3-18 王纳 陈超群
3月10日,中科院“探索一号”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码头启航,开始执行2020年第一个为期20天的科考航次任务。本航次参与人员60余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马辉教授、廖然副研究员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出海,参与这一航次任务,他们将在船上利用自制的穆勒显微镜、偏振相机测量海底微小生物、悬浮颗粒的偏振特性,以及光学窗口应变偏振特性等。
究竟在我国的南疆海域做科学考察是一种什么感觉?连日来,廖然老师发回了珍贵的第一手航海日志。
(航海日志内容有部分删减,文中的“我”为廖然老师)
Day1:因为晕船 “我”只能爱上喝汤 3月10日 星期二
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天,我们一起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出海,参与TS16航次。
上午,我们对所有仪器进行了防滑、加固,避免海况复杂时船的颠簸把仪器摔坏。下午和晚上进行了多次培训,有人身、仪器安全培训,逃生演练,潜器培训等。我还参与了采样篮固定的培训,感慨颇深,很多“微创新”其实也是黑科技,匠心独有。
船上的伙食为四菜一汤,量大味美。汤是我最喜欢的,有营养而不腻。其实在陆上我从不喝汤,现在都是晕船给害的。
今天是第一天,一切都才开始。Day2:首次目击“深海勇士”下潜 3月11日 星期三
今天上午“深海勇士”第一次下潜,没看到驾驶员入舱,只看到潜器吊装入海。
接近17时,我们等候“深海勇士”上浮。在驾驶室观察“深海勇士”上浮以及整个回收过程,场面大气、震撼。采样篮中,昨晚绑定的观测仪器已经不见了,赫然摆着两个去年布放的沉积物采样器,标志着此次布放和回收工作已经完成。
回到机电舱,大家一拥而上,回收自己的采样器材,“瓜分”样品。
晚上,水下灯光实验结果出来了。潜航员送来新的灯具命名图表,我对下潜计划中灯的设置有了大致主意。同时,我们重新商量了测量窗口应力/压力偏振特性测量的方案。这几天找机会试试,心里充满期待。
正准备收工,突然一个船员拎着一条鱼从门口走过。追上去一问,居然是在船边用网捞上来的!据航次领队丁老师说,这是斧头鱼,在南海很少见。好兆头!
Day3:海底1800米以下形成的垃圾山 3月12日 星期四
今天起了个大早,完整见证了潜器准备和下水环节。“深海勇士”的潜航员队伍非常精干、高效、专业,人不多,但每个人都独当一面,他们不仅负责潜器水下操作,还负责潜器的维护、保养、升级,在机械、电子、软件、系统集成以及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无所不精。
下午的科学例会上,杜老师介绍了昨天的下潜情况。杜老师关注的是该海域海底1800米以下自然形成的垃圾山以及周边生态。垃圾山堆积了非常多的塑料袋、编织袋、渔网,形成长达几百米的带状,周边分散着海葵、白铠虾、海星等生物,还有一些我从未见过的生物。在一块木头周边形成了一个小型生态,木头底部的黑色沉积物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那块木头后来被潜器带了回来,后续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团。
Day4:海底拍照是技术活 3月13日 星期五
今天天气很好。我们想好好观察一下表层海水的浮游生物。我们用废旧矿泉水瓶做了一个简易的采水器。在谢老师和刘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用了离心机、抽滤机终于采集成功。
晚上,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很多微藻、颗粒,但是藻的自身运动给测量带来了麻烦。别急,我们还带了福尔马林,用它来固定。
下午的科学例会上,他开文老师介绍昨日下潜的情况。下潜位置与前天相同,在海底垃圾坑周边。他老师研究塑料的生态学效应,他在海底收集了一些塑料垃圾以及附着在塑料上面的多种生物,拍摄了很多塑料垃圾照片。看来在海底拍照是个挺“技术”的活儿。
下午4∶40,潜器按原计划准时浮起。半小时后,潜器刚刚停稳,采样篮立即聚集起人群,又到了瓜分战果的时候了!今天有一条海参,李博士拿了就往实验室跑。后来得知,他们要第一时间把它解剖,分给各个需要的人(团队)。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