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
继续大力发展安全产业 支撑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来源:《佛山日报》12-23 刘蓉
核心提示
近日,2019中国安全产业大会在佛山南海举行,超3000位国内外安全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出席大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做了题为《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应急保障能力》的演讲。在接受佛山日报记者采访时,范维澄表示,广东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要重点关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佛山公共安全科技整体进步挺快,安全产业集聚发展得非常好,要继续大力发展安全产业,支撑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专家简介
范维澄,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拉夫堡大学名誉博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安全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协作组组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委员、住建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首届终身成就奖、2018年度国际埃蒙斯奖。
1
我国当前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相对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公共安全技术水平已形成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的基本格局,但绝大部分还处于跟跑状态。
记者:城市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的公共安全水平?
范维澄:国家安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公共安全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有序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持续运行为核心目标,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乃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我国当前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公共安全作为一个重要领域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科技规划始于2003年开始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和纲要制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社会普遍关注,民众积极参与,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尤其是,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和保障能力迅速提升,成果显著。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基本建成,成套化技术装备输出国外; 应急能力建设初见成效,大幅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时效性和准确性明显提升; 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研判和控制成效明显; 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基本形成,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必须清晰地看到,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和多发期,维护公共安全的任务重要而艰巨。公共安全问题的复杂性,潜在风险和逐渐增多的新隐患,让防控难度加大,给公共安全工作提出新的挑战。虽然我国公共安全四大核心技术: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综合保障的总体水平已超越发展中国家水平,但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相对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公共安全技术水平已形成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的基本格局,但绝大部分还处于跟跑状态。与领先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成果向优势技术转化的能力较弱,引领和支撑国家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尚待健全。所以说,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是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使命。
2
就广东省来看,我认为城市公共安全领域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二是自然灾害。
记者:您认为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要如何增强安全性能?在广东、在佛山尤其要重点关注公共安全领域的哪些方面?
范维澄:城市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对于城市安全的思考,首先是从风险分析切入,什么地方有风险,发现识别和评估这个风险。第二,如果想比较快速地监测到风险,就需要监测很多参数。第三,在处置城市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避免部门各自为战,就需要一个体系化的治理。第四,如何快速地恢复。开始要做这种智能化的设计,然后要搞清楚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的脆弱性在什么地方,再根据它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采取措施,减少城市的脆弱性,增强城市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个城市要增强安全韧性,从城市安全关键环节来讲,除了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综合保障,现在可以用到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公共安全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能为智慧城市提供强大的公共安全保障。
就广东省来看,我认为城市公共安全领域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广东省各种类型的企业非常多,是制造业大省,安全生产需求很大。一定要通过科学手段去更加精准了解风险源在什么地方,因为这些风险源一旦触发就会酿成安全事件。二是自然灾害。在广东省,每年都会有台风,有时在潮汕、湛江一带的台风级数还比较高,带来的降雨量很大,这些自然气象所带来的灾害性影响,广东省都应非常重视。
3
实施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的“强韧工程”,要从技术和管理的双轮驱动到科技、管理和文化的三足鼎立支撑。这里的文化要素是什么?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要有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基本素养,要有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和心理素质。
记者:您在演讲中提到“安全韧性城市”,也一直在强调,这样的城市需要安全产业的支撑和保障,能否具体谈谈“全韧性城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城市,而安全产业又要怎样去支撑和保障这样的城市安全?
范维澄:近年来,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涵盖科技、管理、文化各领域,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应急管理全流程,强调城市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抵御、吸收、适应、回复、学习的能力,被认为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安全韧性城市构建对于有效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安全韧性城市在国内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例如北京、上海,在制定的发展中长期规划里,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应雄安新区党委会的要求,参与了雄安新区公共安全智慧化编制和安全韧性构建的任务。实施增强城市安全韧性的“强韧工程”,要从技术和管理的双轮驱动到科技、管理和文化的三足鼎立支撑。这里的文化要素是什么?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要有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基本素养,要有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和心理素质。所以说实施“强韧工程”,三足鼎立很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统筹做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安全产业是一个新的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它一直在为发展做贡献。而安全产业的硬件和软件,也直接支撑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举个例子,灾害环境下人体损伤肌理研究与防护装备,要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装备研制、应用示范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当时研究的问题包括人体损伤的肌理,可能来自热,来自物质的毒害,也来自机械的撞击、动能造成的损伤。所以除了防护性能强之外,其实还要保证它的舒适性。研究出来的成品,还要建立检测的体系,才能真正地形成一个产业。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绝大多数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中,光有人力是不够的,需要借助科技安全装备做出判断、实施救援等,所以发展安全产业很重要、必要。
4
佛山公共安全科技整体进步挺快,而且佛山南海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安全产业集聚发展的非常好的地方。接下来,清华大学会将更多在合肥实践成功的经验尝试在佛山落地。
记者:去年的中国安全产业大会,您也为佛山提了很多专业建议,一年来您如何评价佛山安全产业的发展?接下来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和佛山还将会有一些深度的合作吗?
范维澄:我觉得佛山公共安全科技整体进步挺快,佛山应急管理局做的智慧安全城市管理平台做得非常不错,它具备了整个系统所应该具备的三种功能: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预警和紧急救援。
在佛山南海发展安全产业,是有独特优势的。政府重视,乐于提供资源,在政策制度予以保障,而且相关部门对于安全产业是有需求的,特别是通过安全产业来提升部门业务能力和水平。另外,佛山的营商环境不错,作为制造业大市,对于安全产业配套发展来说更加有优势,而且民营企业愿意投入,所以这一年来,佛山南海越来越成为一个安全产业集聚发展的非常好的地方。
清华和地方的合作通常都是以研究院的形式来做,比如说之前清华大学与安徽省合肥市的合作,实践这种从风险源末梢监测预警到城市决策中枢应急指挥一体化的理念,合肥市于2017年启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运行两年多来成效不错,成功避免过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在重点支持合肥的安全产业发展,很多地方开始学习这样的模式。
目前,佛山南海正在全面建设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安全产业做好了,将会成为城市的一张崭新的名片。我们在跟当地政府沟通时,觉得清华大学也应该为安全产业的发展做一些事。接下来,应该会有更多的在合肥实践成功的经验尝试在佛山落地,我们有信心,不断地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和整个国家的应急保障能力。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