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程津培:要把“冷板凳”坐热

来源:《中国科学报》10-24 辛雨


“不管是做文科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原创性研究,你可能需要有这样一个思想准备:在你认定为重要的领域做上十年、二十年……一直做下去,坐‘冷板凳’。虽然有点清苦,但这就是做原创性基础研究必需的一种品格——把‘冷板凳坐热’。 ”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基础分子科学中心教授程津培在中科院学术会堂作了一场“学悟讲堂”报告。

“从未追问过原理”?

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罗兰为倡导对科学的关注,在刚刚创刊3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段关于“科学”的评述,中国人“躺枪”了:

“我时常被问及,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何者对世界更重要。为了科学之应用,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如果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问过原理,而这些原理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正确探索其原理,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这段话讲得非常尖刻,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罗兰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的评述并无大错,的确让人警醒。”程津培说,“但是,我们竟然让它沉寂了一百多年,未曾被这个负面语言激励出国人的自强。直到现在谈到创新、要建立自信时,我们发现,老早之前有人说了这么刺耳但又痛彻心扉、让人震撼的话。”

程津培认为,这段话应该作为一面镜子,永远值得我们反省。

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术”,可归为目前所说的技术类;指南针和火药曾经有可能发展成为“学”,即科学。力学、物理学、化学以至磁学等学科却没有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这是不是罗兰所说的,我们‘从来没有追问过原理’? ”程津培感慨。

“追求原理”其实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前辈们反复叮咛过的。在程津培看来,国人在实践过程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确实还不是十分普遍。有的可能“浅尝辄止”,有的可能“问了一部分”,没有一步步追根寻源。

“于是,传统上的实用主义哲学,使得先人们没能从中提炼出真正意义的‘学术’,与重大科学的出现、重大发明创造的产生以至数次产业革命失之交臂。”程津培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原创性基础研究。不管做什么方向,只要定标于原创,都要有坐“冷板凳”的品格,要有专心做学问、不慕荣誉、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不跟风的境界。

基础研究“短板”要抓“牛鼻子”

长期以来,很多人常习惯性将“技术”置于“科学”前面。“然而,这并未促成我们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等诸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事实上,即便在技术层面,目前还有很多‘短板’。 ”程津培表示,科学上的“短板”其实更多。

他认为,补基础研究“短板”要抓“牛鼻子”。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基础研究经费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中的比例过低,长期徘徊在5%左右。刚公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5.5%,达到了近几年的新高,给人们以新的期待。

“但这一比例在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一般为15%~20%,甚至更高。因此我们不仅要尽快补上这个‘短板’中的‘短板’,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我国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不足带来的后续效果,很可能会影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科研的发展。因此,要做好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程津培说。

此外,程津培认为,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学风浮躁,热衷于跟风、追热点,缺乏深入系统的工作,不甘坐“冷板凳”,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是导致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的重要表现。

论文多不等于得到的尊重多

“发表论文是基础研究的本分,本无可厚非,但切不能‘唯’字当头。”程津培表示,“不注重原创,文章再多也不等于得到的尊重更多。”

他援引ESI数据库统计的数据(覆盖时间为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化学学科中国大陆前1%期刊论文数为4131篇,居世界第二,美国5511篇,居世界第一;材料学科中国大陆前1%期刊论文数为2381篇,居世界第二,美国2430篇,居世界第一。

此后,仅仅不到两年时间,据InCites数据库新的十年文章累积统计数据(覆盖时间为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化学学科中国大陆前1%期刊论文数为5595篇,已跃居世界第一;同样,材料学科中国大陆前1%期刊论文数为3715篇,也跃居世界第一。

现在,从论文总量、总被引论文数和顶级期刊论文数3项主要统计指标看,中国大陆这两个学科都居世界第一位。

“当然,这说明了我们基础研究的进步,在一些方面的研究水平正在以较快步伐进入第一梯队。但也不能过度解读。”程津培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得到世界同行足够的尊重,更不意味着今后在这两个领域的高技术发展和商业运用方面已具备足够底气。

“事实上,有不少文章只是花样上翻新,看似抢眼,却与未来应用脱节,甚至与求索科学的未知脱节。这是我们最为担忧的。”程津培说。

编辑:李华山

2019年11月06日 16:47:0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