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召开首批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学生座谈会
光明日报客户端 8-29 邓晖 曲田 骆文杰
8月27日,清华大学召开首批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学生座谈会。清华党委书记陈旭与该项目首批25名学生围坐一起,谈清华“初印象”,谈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谈人生理想与抱负,气氛轻松又活跃。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文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彭刚出席,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主持座谈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记者了解到,为培养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2019年清华大学首次开设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面向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线优秀教师招收攻读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该项目将与2018年启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支持专项计划”形成合力,为实现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优秀教师。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贵清介绍了首批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相关情况。他表示,该项目首届共录取25名学生,全部为有一定教学成绩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中小学全职优秀教师。
座谈会上,项目首批学生纷纷发言,畅谈感悟与期冀。
“如果要问,未来5年思政课会因为今天我们做了什么而发生改变?我想一定与清华大学首届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有关。”来自重庆市实验中学的李媛话音刚落,便引起在座同学一致共鸣。“教而后知思政课之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而后知知识储备之不足,感谢清华为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搭建的平台,在思政课发展中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华附中刘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田雪玲、北京市十一学校杨小斌激动地说。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张帅、重庆市南开中学王鹿、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杨延松、清华附小梁营章等的共同想法。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做一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尽己之力,为哲学社会科学培育新时代后备人才。”
作为一名基层思政课教师,如何真正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何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来自武汉市第一中学的闵娟说,在清华找到了答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每一位对思政课都是‘真爱’。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受了真理力量的召唤。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一位传承者,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以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青少年的心间。”
“要以自强不息,以命相搏的干劲,努力学懂和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的思政课教学真正让学生理解和信服。”上海市大同中学徐彪分享了他的思考。
彭刚表示,清华大学将对项目持续支持,也希望项目学生充分利用清华的各种学习资源,不断提升学术能力与水平,将大学的思政课理念与中小学有机衔接,全方位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后,陈旭对项目学生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珍惜难得机会,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更好地为理想奋斗;二是做好吃苦准备,秉承清华“严字当头”的优良学风,合理利用时间,在博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专,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三是注重教学相长,善于将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带到课堂中来,多分享多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思政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四是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争作表率。
陈旭表示,此次博士项目的开设是清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大举措,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清华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已有的成果优势,为探索国家大中小德育体系建设一体化作出努力和尝试,积极推动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不断积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经验,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