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迎“首秀”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9-5-10 胡珉琦


爱因斯坦的亲笔书信、刘仙洲使用过的绘图仪器、吴仲华研究过的轴流式喷气发动机、许保玖制作的四连杆搅拌器,梁思成批改过的学生绘图作业……这个五一假期,“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对外开放,108件珍贵的科技遗产集体亮相,而这也是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自去年4月筹建以来的一场“首秀”。

“大学建立博物馆是彰显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1952年以后,清华大学以工科闻名,20世纪80年代之后恢复理科,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有博物馆做见证。而我自己多年来就在谋划创办以历史收藏为主的科学博物馆,可以说是与清华一拍即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清华科学博物馆(筹)馆长吴国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科学博物馆的出现弥补了国内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缺失——长久以来我们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博物馆。

吴国盛曾多次指出,广义的科学博物馆包括3类:以收藏动、植、矿等标本为主的自然博物馆;收藏、展示科学仪器、技术发明、工业设施等的科学工业博物馆;以展出互动展品,让观众通过动手操作以体验科学原理和技术过程的科学中心。而狭义的科学博物馆往往专指科学工业博物馆。

中国的科技类博物馆起步很晚,如今虽然数量众多,但采用的都是科学中心模式,没有收藏。“这会使我们忽视科学技术的历史维度和人文维度,单纯关注它的技术维度。”吴国盛说,科技藏品见证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保存和研究科技藏品是科学博物馆的应有之义。

因此,清华科学博物馆从筹备之日起,就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历史收藏为主的科学博物馆。博物馆最先着手的就是清华校园的各个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收集有历史意义的科学仪器。经过一年的努力,共收集到2000多件仪器设备。这些藏品历经战乱、内乱,实验室搬迁、装修、安全检查,仪器设备更新换代、报废,能保存至今,十分珍贵。

此次展览的主题是“百年器象”,108件清华校内外的历史性科学仪器,以世界科技史为背景,以清华百年来科技历程为主线,分“自强”(1910~1940年代)、“奋斗”(1950~1970年代)、“日新”(1980~2010年代)3个展区进行展示。

据吴国盛介绍,展览的重头戏主要集中在第一展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发明史的开拓者、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刘仙洲使用过的求积仪;原清华水利工程系副主任夏震寰从美国带回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制造的轴流式离心泵电机;我国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教育家陶葆楷于1948年前后从美国带回的,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镇院之宝”——高压灭菌器;我国岩土科学先驱陈樑生在上世纪40年代从哈佛大学带回国的碟式液限仪等。

当然,最吸引人眼球的可能是清华校友借展的爱因斯坦亲笔信。这3封书信是爱因斯坦写给终身挚友米凯莱?贝索的,时间跨度从1909 年到1952 年,内容涉及到爱因斯坦在美国的社会活动,当时物理学家对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以及一个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注记,极具历史价值。

此外,在展览期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科学史系还主办了第一届“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国内各高校和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围绕科学仪器与科学博物馆学的最新研究进行了交流、讨论。

吴国盛强调,这一活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大学的博物馆必须体现出相应的学理性和学术研究的深度。未来,也将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探索密切结合的方式,让学术论坛与实体展览、科学史系发展与科学博物馆建设同时进行。

编辑:李华山

2019年05月13日 09:15:1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