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文化是根,文字是文化最表层最显著的标识

两岸学者共话“书同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8-11-13 陈双新 杨立新 余闯


近日,首届两岸文字学会交流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两岸专家学者就推进两岸文字学会合作机制进行了深入交流。会上签署了《两岸中国文字学会交流合作备忘录》,达成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进语言文字研究,协同研究、工具书编纂等多方面共识。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文字学界学术交流一直很频繁。本届研讨会首次由两岸文字学会共同发起,围绕两岸“书同文”主题,加强两岸语言文字交流,探讨建立两岸文字学会合作机制,协同推进实现两岸书同文字。研讨会上,学者分享了两岸汉字研究、汉字应用、汉字教学、汉字规范标准等领域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沟通交流与合作建议。

台湾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长、东海大学教授朱歧祥说,伟大的民族文字向来都是统一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文化是不可能分割的,而文化中最先要解决的,是关乎两岸人民生活的文字问题。两岸文字学专家要积极面对两岸文字差异,尝试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协商解决两岸繁简字的分歧。

“两岸的文字今后应该通、必须通。通的步骤如何?通的内涵如何?繁简文字的统一在学理、实用上如何取舍?”朱歧祥就两岸文字研究、拉近彼此文字距离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要凭借学术专业,加上同种同文化的温情,实事求是探讨今后两岸‘书同文’的具体方案。”

文化是两岸牢不可破、融入血脉的根系,而文字是文化最表层最显著的标识,也是两岸学者共商“书同文”的出发点。国家语委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协调小组组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在“书同文:中华民族还有机会吗?”主题报告中表示,文字简繁差异或许被人为夸大了。解决“书同文”问题要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问题,要看学者的研究与促进,更要看两岸人民的意愿与实践。

两岸学者还就两岸文字的具体差异、简繁融一的思路等交流了看法。当前,大陆一些场合也使用繁体字,但两岸繁体字存在不小差异,这在与会专家看来应该优先解决。两岸学者认为,简繁融一或并行的方案值得提出讨论,可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先繁后简;大陆“识繁写简”,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提倡推广使用,在大学文史哲学科课程中乃至高中阶段讲授繁体字;两岸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方面能够交流合作,争取教学方法、教材上慢慢融合;两岸共同编纂适合两岸文化的识字教材。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说,两岸语言文字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现实要求绝不能够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协同联手,提出实现两岸“书同文”的目标和愿景,这是两岸学者相向而行迈出的第一步。

为此,两岸文字学会达成的合作备忘录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光大中华文明以惠及人类,是时代赋予两岸学者的共同使命。两岸文字学会应推动文字学学者合作交流,共同推进语言文字研究,以取得更多更大成就;创造条件推动学者之间开展有关科研项目的合作,如协同研究、工具书编纂等;两岸文字学者推动两岸人民互相体认、理解、尊重彼此文化差异,推动大陆人民“用简识繁”与台湾人民“用繁识简”,逐渐消弭两岸语言文字隔阂,最终实现两岸书同文字。

编辑:华山

2018年11月15日 08:04:4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