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与创新思维
——中信所院士著作馆在北京化工大学举行金涌院士报告会
来源:科技部网站 2018-10-10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应中信所院士著作馆邀请,为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全体师生作了题为《从诺贝尔奖谈创新思维的养成》的专题报告。
报告会上,金院士以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众多中外科学家与诺贝尔奖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启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金院士认为,一流的技术不能靠转移,不能靠模仿,只有靠自主创新。创新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作用模式,工程科学创新很多是新创造、新技术颠覆原有技术,所以工程创新不仅要有创新思维,有想象力、思辨力等等,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精髓,不纠缠于细节,精度恰到好处,便容易在工程创新上取得成绩。创造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人格素质,表现在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思辨力、好奇心等。创造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自我修养,创新思维的养成需要想象力和联想力,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够激发无限的创造力,而联想力是看到一个现象想到另一个现象,包括延伸联想、逆反联想、错位联想。创新还需要变通力,要用新视角、新方式看待新问题,不因循守旧。创新需要摆脱惯性思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想取得科研上的成功不仅需要创造性的思维,还要具有执行力,将创新变为现实。
金院士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创造出于思索、成功出于勤奋。”
互动环节中,金院士以张益唐在美国沉寂十几年,一边打工,一边默默无闻坚持学术研究,最终解决孪生素数猜想这一与哥德巴赫猜想齐名的重大数学问题为例,告诫同学们不要以SCI为指挥棒,要真正沉下心来做学问。
已入耄耋之年的金院士,从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到科普教育的最前沿,以院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培养创新思维的种子播种在每一位学子的心田;以大量科学界的奇闻趣事为例,用朴素平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讲解了开展科学研究
培养科技创造力的途径。同学们表示今后要学以致用,学会用新视角、新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摆脱惯性思维,用创新拥抱新时代,以创新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