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学“参谋长”“指导员”“联络员”
——访中共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尉志武
来源:《团结报》2018-10-9 蒋天羚 袁沅
清华大学统一战线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良好的基础、健全的制度。近年来,中共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牵头协调,向上做好“参谋长”,向下做好“指导员”,对外做好“联络员”,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清华大学,就高校统战工作采访了中共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尉志武。
记者:清华大学拥有开展统战工作的优良传统,请介绍下学校开展统战工作的基本情况。
尉志武:清华大学的统战工作历史悠久。在抗战时期和解放初期,清华大学更是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吴晗、张奚若等爱国民主人士,这期间也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1956年6月,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正式成立,其时,统战工作以党外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作为重点对象,并以他们作为学校的稳定因素,团结学校各阶层知识分子,同时做好民主党派工作,协助各民主党派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
目前,清华大学有党外高级知识分子(高级职称)1600余人,约占全校的40%。学校有八个民主党派成员700余人,除台盟以外7个民主党派建立了基层组织,其中民盟、九三学社、民进、民建已经建立基层委员会。民主党派成员中约60%为在职人员,约76%有高级称职,有2位民主党派中央副主席,16人担任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及以上职务。学校目前有全国人大代表8人,全国政协委员15人,北京市人大代表5人,北京市政协委员11人,党外占比高。另外,这些党外人士中,有国务院参事3人,中央文史馆馆员2人,各类特约人员20余人。
除了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工作,清华大学统战部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民族与宗教工作、港澳台侨统战工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中均有不少创新,取得了一些成效。
记者:拥有如此丰富的党外知识分子资源,统战部如何为开展统战工作创造条件,有哪些创新的机制体制?
尉志武:领导重视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统战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即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校党委书记主管,一名校党委副书记分管,统战部具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配合;院系一级由院系党委书记主管、担任统战委员。2016年成立的清华大学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特意安排一位行政岗位的领导(一般是常务副校长)担任小组副组长,这对于统筹各方力量开展统战工作很有帮助。此外,每届学校党委都召开全校统战工作会议,学校统战部还定期召开全校统战工作研讨会。2016年,出台了《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若干意见》。
随着统战工作的发展,学校党委还建立了多项统战工作制度,其中包括党外干部制度、联谊交友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征求意见制度、意见回复制度、挂职制度、节假日看望制度等。统战部牵头,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系统、人事处等各系统、院系都明确任务,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形成了有效的“大统战”格局。
记者: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的聚集区,请介绍下清华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有关情况。
尉志武:清华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有个“12631”工程,即在清华大学的党外知识分子群体中,选拔培养120人左右的党外代表人士及后备人选,确定60人左右的骨干,推荐30人左右的优秀人士到人大、政协等重要岗位任职,争取涌现出10位左右在各领域有杰出贡献和重要影响的旗帜性党外代表人士。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袁驷、欧阳明高、王光谦、钱颖一等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
多年来,清华大学坚持“多方位”广泛发现选拔,“多渠道”精心培养考察,“多岗位”统筹推荐使用,“多层面”有效管理引导,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院系调研、党外人士座谈会、学校重要的学术活动都是学校发现人才的重要渠道。发现人才后,学校还会组织各类研习研讨活动、实践学习精心培养考察党外人才。为进一步锻炼党外代表人士,清华大学还会安排这些党外人士在校领导班子和院系单位担任实职。目前,清华大学党外中层干部共有50人,占全校总数的10.4%。
近年来,清华大学也为党外代表人士创造了不少校内外挂职锻炼的机会。王光谦、程京、白重恩、李稻葵、施一公、孟安明、罗永章、安雪晖等人被推荐参加北京市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锻炼,四批共入选8人,居北京高校之首。
记者:清华大学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形成了哪些特色品牌?
尉志武:清华大学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每年都有一些固定的活动。例如,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在每年年初的时候都会举办茶话会,交流思想,为学校管理提建议,并形成文字交给学校,学校统战部也会列席听会。此外,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牵头,与新疆大学结成对口帮扶关系。
民进清华大学委员会多年来坚持牵头组织清华附中助力北京郊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自2008年开始支教延庆二中,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清华附中的教师们为延庆二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年5月,在民进清华大学委员会的组织下,来自清华附中初三年级六个学科的六名教师分批次赴延庆二中进行支教交流,再次为延庆二中的中考助力,受到延庆二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记者: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党外人士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学校为党外人士发挥作用搭建了哪些平台?
尉志武:学校积极协助民主党派做好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民主党派开展工作提供经费支持等保障。在这些基础之上,学校十分注重围绕学校工作,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作用。一是在学校领导班子等校级机构中安排党外成员,让党外成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二是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人士列席校级领导民主推荐会、校务会议等;三是定期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如两会前的通报沟通会,还有学校中层干部会议情况通报、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征求意见座谈会、校领导年终述职前的意见听取会等;四是鼓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为学习的综合改革和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除了积极支持党外人士促进学校管理和学科进一步发展,清华大学也鼓励党外代表人士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或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参政议政。举个例子,民进中央最近几年与我校合作举办了2次经济论坛,清华大学民进会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校大力支持校内党外人士积极履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能,定期召开出席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通报学校工作,听取意见建议,交流议案提案,促进建言质量。在全国两会的议政舞台上,清华大学代表委员们每年提交议案、提案和建议超过50件,近三年有4人6次做了大会发言,我校多位政协委员荣获“优秀提案奖”。无党派人士钱颖一、施一公围绕国家人才引进的工作,参与中央统战部座谈会,提出相关建议,获得“十一五”期间建言献策优秀成果奖。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