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数字+美学”探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新招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2018-9-13 高杉 郭颖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为何神秘唯美的飞天却常有一张张黑色的脸?“黑色其实并非其本色,而是上千年演变的结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说。

在“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的开幕式上,鲁晓波说:“我们试图研究它原本的色彩,还原飞天当年的面目。”

正在清华美院举行的“万物有灵”展览,分为紫禁威仪、先贤圣迹、宝相霓裳、邑巷人家、皇苑林泉、传艺承明六大展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重现。

清华美院有多个团队正致力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遗产终归要消失,数字化可以让它们永久地留存。”鲁晓波说。

颇受关注的敦煌数字化项目,是“万物有灵”展览中宝相霓裳展区的一部分。穿戴上VR(虚拟现实)设备,参观者便可透过流畅的三维画面,游览基于莫高窟第159窟现状所构建的虚拟洞窟。同时,架设在展位中间的全息屏幕中,可观赏到与实景相结合的飞天舞蹈动画影片。

“万物有灵”的策展人、清华美院副教授王之纲介绍,“影片中的飞天,并没有完全沿用壁画中的原型,而是根据今人的审美重新进行了动态形象设计。”画面中,舞动的飞天人物与流动的金沙相融,虚实相生,还原了充满神秘东方美感的意境。

此次展出的其他项目也多有相似之处,在保护、复原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美学思考对其进行重构。“再造?甲骨”项目的设计者陈楠及其团队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与解构,设计推出了字体“汉仪陈体甲骨文”以及表情包、绘本、动画片等多种衍生品,将原本远离现代人生活的甲骨文拉近到人们眼前。

“传承与创新一直在斗争,”陈楠说,“不能动摇文化遗产的根基本身,更不能一味停留在研究里,而与今天无关。”

通过三维重建的“数字圆明园”,则以一幅半环形巨幕连起了古今。当观者置身于银幕前,通过简单的人机互动,如今只见断井颓垣的圆明园渐渐重现了昔日光彩,宏大的建筑、精美的雕塑、鲜活的色彩伴随音乐声在眼前“复活”。当走出展厅,人们叹惋昔日的“万园之园”,将对它的美再多一分直观的追思。

清华美院副教授张烈主持的新建孔子博物馆交互项目也在此次展览亮相,他们利用横向大屏,动态演绎孔子圣迹图画卷中的画面、情节,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此外,他们还准备利用联动的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对论语故事进行深入生动地解析。“我们希望这些互动设计能拉进大众与孔子的距离。”张烈说。

张烈认为,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创新呈现至关重要。研究交互设计出身的他刚刚招募了几名学历史的博士后。“我们以课题为中心,集合各领域人才的智慧形成合力,共同探讨如何让文化遗产对大众更具吸引力。”他说。

“回到历史中去,”鲁晓波说,以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把文物当初的状态更好地展现给今天的观者,“能够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和方法,则将对科研成果实现直观化地推进,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积极意义。”

鲁晓波说,数字化、多终端的技术呈现和交互的展示方式如同为文化遗产构建一座移动的数字博物馆,不仅便于向全世界展示,更能够激发观者对展览的兴趣、提高参与度,“瞬间的体验,终生的记忆。”

编辑:华山

2018年09月17日 10:19:0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