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是吸引人才强劲磁场
来源:《北京日报》2018-7-11 胡宇齐
留学海外的科学家们,往往更能理解个人遭际与祖国命运之息息相关。心底那抹浓厚的家国情怀,那份富国强民的迫切愿望,牵引着他们从千里之外、漂洋过海回到“根之所系、心之所在”。身在祖国,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参与翻天覆地的大建设,去推动风雷激荡的大变革,去感受以己之力推动国家民族蓬勃向上的巨大喜悦。
20分钟演讲,20次热烈掌声,这是近日清华大学201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1977级老校友管晓宏院士致辞时的场景。他追忆芳华、谈及“人生选择和选择人生”的智慧:上世纪90年代,面对留美工作10万美元年薪与回国任教300块钱月薪的悬殊待遇,他毅然选择后者,因为“坚信个人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联”,而他的切身经历也证明了“选择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是正确的”。
放弃优厚待遇,学成报效祖国,这样的故事,每每读来总让人心潮澎湃。犹记新中国成立之初,那艘从美国旧金山出发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载回了梁思礼、华罗庚、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据粗略统计,截至1956年底,共有近2000名科学家回国。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面对关乎切身利益的抉择:留在海外意味着良好的科研环境,衣食无忧;回归祖国则将面临接近于零的科研条件,与物资极其短缺的现实。几十年来,这样看似“不划算”的抉择,标定了一批批爱国者的人生轨迹,“报效祖国”似一种触动内心的力量,召唤一代又一代青年学成归来。
是什么促成了这样义无反顾的共同抉择?从一些“当事人”的话语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钢铁先生”柯俊院士直言,“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管晓宏院士坦陈,“在美国无论取得多少成就,但感觉总是在打工。”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当祖国弱小,无论个人能力多么出众,仍会遭受别人对弱国国民的歧视;当身在异国,无论成就多么卓越,只是为别国发展添砖加瓦。留学海外的科学家们,往往更能理解个人遭际与祖国命运之息息相关。心底那抹浓厚的家国情怀,那份富国强民的迫切愿望,牵引着他们从千里之外、漂洋过海回到“根之所系、心之所在”,争当民族的脊梁、甘做沉默的砥柱。
与祖国同行是光荣的使命,又何尝不是一份莫大的幸运?身在祖国,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参与翻天覆地的大建设,去推动风雷激荡的大变革,去感受以己之力推动国家民族蓬勃向上的巨大喜悦。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恰如一张白纸,每一笔一画的着墨,都能在大历史中留下不可抹去的印记。一吨钢,一艘潜艇、一架大飞机、一台对撞机,每一项成果在这片热土上的价值都远远大于西方,这份参与书写历史的荣誉感、兴奋感、成就感,当然远非在异国“打工”可以比拟。一个人能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变化相连,能为改变祖国面貌贡献力量,这样的机会,当然是一种幸运。
今非昔比,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成长为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希望之地。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更有底气、更加自信地行走世界,留学生选择回国,已不用再经历舍弃“面包”的焦灼,因为“你我的梦想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当下,最大规模海归潮正在涌动,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幅达58.48%,显示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强劲的“磁场效应”。中科院第一位外籍所长蒲慕明,放弃了美国国籍、再次成为拥有中国国籍的公民,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率高徒先后回国,不到十年时间,让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劲旅”……太多实例,见证着中国国家实力的蓬勃生长,见证着中国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能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同行,无疑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此时再回头体悟老校友为清华研究生带来的“最后一课”,更显意味深长。数十年前,许许多多个“他”,也是在这个充满一切可能的人生阶段,带着为国效力的梦想远行求学。“当你面临同样选择,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那位“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的黄大年先生,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分享的是邓稼先先生的事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他已经用实际行动,写下了自己的回答。
如今,当抉择的主角变成这代年轻人,我们期待,更多有志者争做民族复兴征程的中坚,承担起我辈应尽之责,也品尝其中无比的幸运。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