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为清华学子解读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光明网 2018-3-7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3月6日晚上,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管学院教授胡鞍钢第一时间在《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上,开设了专题讲座,以《国情与发展: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为题,用两个多小时、近百页PPT,向将近200名本科生详细解读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胡鞍钢首先依据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价了过去5年在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并结合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和36个量化指标,采用目标一致法,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重点评价了2017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结果显示,实有指标完成率均达到100%或以上,其中达到110%以上的有17项,占总数的40.5%,反映了十分突出的国家经济社会治理绩效。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优劣,有优劣才有‘四个自信’。”胡鞍钢以客观的数据、国际的比较,展示了我国相比于与其他国家在决策方面的优势,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专业化地比较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特朗普总统发表的“国情咨文”,以及各自的编制过程,表明了我国政府的制度优势,以及制度优势带来的优异表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胡鞍钢介绍了2018年宏观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工作基调就是“稳中求进”,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的预期目标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并解读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基础性关健领域改革等2018年政府工作建议。
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进则世界进,中国好则世界好”。他将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称为“世界大考”,符合不进则退的规律,这本身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制度的竞赛,认为过去5年里中国政府表现优异,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胡鞍钢结合国情研究的成果专业化地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以“两个大脑”、“两手合力”、“两条腿走路”、“两个积极性”等形象的说法说明了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和特点,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精神。
在讲座的最后,胡鞍钢以“政府工作报告是人民政府对全体人民的汇报,既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体现了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标志着提交了一份令全国人民满意认同的答卷”作为整场讲座的结语,以此勉励在场的清华学子要与国家兴盛同行,并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