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G
来源:《北京日报》2018-1-18 任敏
五年前,彭翃杰被虐得体无完肤。那时,他刚成为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课题组的一员,组里六个人,开例会时,彭翃杰悲哀地发现:“我说的,别人都懂;别人说的,我都不懂。”
五年后,彭翃杰完成逆袭,拿到“学术新秀”和“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成为清华园屈指可数的双料“学神”。
“我不是SuperMan(超人),也不是SpiderMan(蜘蛛侠),而是FolderMan(文件夹哥)。” 彭翃杰推了推眼镜,开心地笑着。
逆袭的秘密,就在文件夹中。
5年,彭翃杰阅读了120G学术论文,足有五万篇,被分类存进2800多个文件夹。
起初,彭翃杰只是想通过阅读文献,赶紧弄清楚课题组例会上那些自己听不懂的话题。他每周读一篇论文,进展太慢,就改成一天一篇、十篇、一百篇……
哪来的时间?见缝插针,挤挤总会有的。
排队、等人、飞机上、火车上、实验间隙……彭翃杰抓紧一切碎片时间阅读文献,除夕也不例外。
阅读,须有侧重。
每天一早,彭翃杰打开期刊订阅网站,二三十家全球知名期刊的更新已自动推送:一般文献,只需要了解标题、作者、关键词和摘要,泛泛而读;跟能源尤其是跟自己研究的锂硫电池相关的文章,则要精读。彭翃杰将论文下载,分类存放,全文研读,特殊地方还要标注。
阅读,讲究方法。
彭翃杰的电脑中有一个名为“Liter”(注:literature的缩写,意为文献)的文件夹,存着全部下载文献。“Liter”里诸多子文件夹,以00、01、02为序, 00按作者分,01按地域分,02按照方向分……几年下来,“Liter”变成了一棵高大的知识树,种在彭翃杰的大脑中,哪篇文献位于哪片叶子,他了如指掌。
阅读,更需温故。
每隔一段时间,彭翃杰就会把某一个作者或某一个专题的文章集中起来系统阅读,分析研究策略,琢磨论文思路,摘录精华与金句……
枯燥吗?彭翃杰摇摇头,他陶醉其间,“就像读散文,品咖啡!”
阅读,是神交。
彭翃杰读业界大神论文时,会按时间顺序予以整理,每一次阅读,都是与大神对话。
一次开会,彭翃杰认识了华南某高校一位同行,觉得其学术水平不错,回来搜索“Liter”,发现竟神交已久——自己早就零散地读过他好多篇文章。随后,彭翃杰精选了那位同行10篇高评价文章,详细标注其论文所涉及的电极材料和化学公式、合成材料、合成方法……“就好像破解对方的武功路数!”彭翃杰说。
日复一日,彭翃杰功力精进。
阅读,令他条理清晰。
2016年11月底,研究组接到急活儿,要为某杂志写一篇有关高负载锂硫电池的综述。
谁也没想到,只花了一周时间,彭翃杰就列出了大纲,包含正极、负极和隔膜三个主题、十五个小节……放在平时,这样的工作量少说也得花上半个月。一个多月后,大年二十九当晚23时45分,彭翃杰终于将定稿发送。此后,文章刊登在《先进能源材料》上。
阅读,令他收获灵感。
彭翃杰主攻锂硫电池,这种电池的早期成功源自碳材料的使用,当前,寻找能提高性能的新材料成为竞争热点。如何下手?
彭翃杰想起读过一篇交叉领域的文章,其中有一个细节,作者提到的正极集流体不是碳,而是硫化钴。受此启发,彭翃杰以二硫化钴作为添加剂,与碳混合,得到一种催化材料,使锂硫电池性能显著提升。一年之后,成果发表在《纳米快报》上,至今引用次数大约180次,还当选ESI热点论文。
阅读,还教会他沉稳。
起初,彭翃杰热衷于追热点,刚想出一个新idea就开始行动,接连十几次都验证失败。后来,彭翃杰谋而后动,通过阅读,他主动分析同行可能的后续工作,尽量避免“撞车”,并突出自己的特色,这才有了新突破。
彭翃杰读到一篇有关锂硫电池电解液的论文,但对其解释存疑。文章做了100次充放电检验,彭翃杰则做了1000次乃至7000次充放电,得到了更多的发现。他写了论文投出去,没想到收到三封拒绝信。
彭翃杰没灰心,他变化角度,从电池的自修复切入,将实验过程比作溶解血栓……去年,第七次投稿后,这篇文章终于被顶级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发表。此时,文章的补充数据已达34页,正文的22张小图只有3张和最初相同。
阅读,也让他学会了坚持。
长时间伏案阅读,又没有控制饮食,彭翃杰体重从130斤升至150斤,还患上腰椎间盘突出。他痛定思痛,制定减肥计划:每周中午游泳两次,每周晚上跳减肥操3次,晚餐不吃碳水化合物……两个月后,甩肉20斤。
读博五年,彭翃杰发表18篇SCI论文,影响因子达225,足够毕业十几回了。
今年,彭翃杰博士毕业,打算赴美国攻读博士后,他要向下一个120G发起冲刺。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