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清华“轮椅少年”开发出作诗机器人

一首《静夜思》折服观众

来源:《北京晚报》2018-1-5 张航


月明清影里,露冷绿樽前。赖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这些佳句的作者并非某位古代文人大家,而是刚1岁多的作诗机器人“九歌”。“九歌”去年亮相央视《机智过人》节目,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三位大学生诗人比拼作诗,成功“骗过”了现场观众。“九歌”的开发者正是本报之前曾报道过的清华“轮椅少年”矣晓沅和他的同学。

在《机智过人》节目中 “九歌”接受图灵测试:它与三位人类检验员一起作诗,由48位投票团成员判断哪首为机器人所作,如果两轮测试中,得票最多的都不是“九歌”,则通过测试。结果“九歌”成功混淆视听,先后淘汰了北大陈更与武大李四维两位高材生诗人。在以“静夜思”为题作绝句诗时,它创作的“月明清影里,露冷绿樽前。赖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引起对手和现场观众连连点赞。

2016年9月,矣晓沅正式开启“九歌”系统的开发。他所在的实验室全称为“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导师正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著名的孙茂松教授。一年多的时间里,“九歌”录入了从唐朝到清朝数千名诗人的30多万首诗,包括集句、绝句和藏头诗。“整个机器人系统有20多个G的体量。” 矣晓沅告诉记者。

对于“九歌”战胜大学生诗人,矣晓沅很冷静。他说“九歌”获胜并没有带来多大喜悦,反而是在比试的过程中看到了系统的各种不足和提升空间。这次获胜,一方面可以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更多暴露出人工智能的不足。在他看来,机器只是通过大量学习掌握了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语法、句法、格律、用韵、意象搭配等规律,并在一定数学规则的指导下把这些规律加以改变和复现。“虽然说是自动‘作诗’,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直观的感受上,机器‘创作’离真正好的诗作、离人类的情感相去甚远。”

矣晓沅说他们研发“九歌”并非要与人写诗争高下,而是承担一些辅助工作,教人写诗,用机器人的总结、归纳来帮助一些入门者感受到诗句的美妙和魅力,“精确地说,我们期望‘九歌’将来能够成为一位智能助教,当然既然它是助教,肯定单纯会写诗还远远不够,它需要更聪明,这也是我们未来的研发方向。”

编辑:徐静

2018年01月05日 16:54:5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