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一带一路”为构建国家形象搭起黄金平台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2-14 杨国营


国家形象被视为一个国家最大的无形资产,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国家形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是促进文明对话合作交流的“大道”,“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也是构建国家形象的过程。日前,2017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一带一路’与品牌中国”在清华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一带一路”与构建国家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带一路”是国家形象的“大品牌”

新时代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方案。的确,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世界大国。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办公室综合组组长赵艾看来,大国的形象就是大国的颜值,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应该就是今天中国的国家形象”。

今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形成270多项具体成果。中国的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和凝聚力空前提升,世界从未如此强烈地感知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象鲜明的中国。

“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四年来,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9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品牌项目——中欧班列开行超过6000列,通达欧洲12个国家、34个城市。中国形象、中国品牌、中国名片已经在“一带一路”上开花结果。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先后五次提及“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明确把“一带一路”建设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一带一路’是国家形象的大品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理事长柳斌杰认为,品牌战略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抓手,其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品牌认知能力,二是提升生产能力,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提升品牌推广能力。品牌打造不仅是企业的事,更涉及国家形象。中国的品牌要利用好“一带一路”这个绝佳的历史性平台,从细节做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奠定坚实基础。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自主品牌建设,强调品牌建设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与品牌建设是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内涵和途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在于形象认同,形象认同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之功。”赵艾表示,我们不仅要打造好国家形象,更要传播好国家形象,这是新时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主流媒体是国家形象的“化妆师”

“主流媒体是国家形象的‘化妆师’”,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首映的观点很形象。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主流媒体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作为参与者、传播者,要深入研究国家形象,运用新闻叙事,讲述“一带一路”建设的精彩故事,让丝路精神深入人心;作为建设者、塑造者,要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华文化传播到相关国家,也将他山之石、异域风景引入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自实施以来,沿线国家的评价总体是正面的,但也有一些海外媒体、学者或官员存在疑虑,有时会发出一些错误论调,这要求我国主流媒体增强报道力,及时有力回应,用事实说话、让案例说话,以正视听。

思想是构建国家形象的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好“一带一路”的指导思想,也是主流媒体参与构建国家形象的行动指南。我们主张文明融合论,主张共建共赢,为了增强“一带一路”报道的思想力,我们要更加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媒体是国与国之间文明交往的信息纽带和桥梁,张首映强调,中国主流媒体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亲和力,着力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尊重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尊重不同受众的感受;尽可能用受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讲故事、说道理。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日益改变世界的传播方式,主流媒体要遵循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利用好“一带一路”这个大机遇、大品牌,继续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新闻呈现,提升国家形象。

新时代呼唤新形象,新形象需要新传播。柳斌杰指出,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成为刷新的国家名片、国家品牌,又要在推进建设中传播好党的十九大后新的国家形象;既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好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又要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播好党的十九大精神。

编辑:徐静

2017年12月14日 14:52:3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