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遇见自己,看见世界

——2017年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个人朱炳宇

中国青年网 10-26  李正穹  洛桑晋美


区域发展、科技创新、精准扶贫……怀揣着对这些关键词的好奇,朱炳宇从来没有停下实践的脚步。从甘肃兰州到贵州贵安新区,从支队长到实践的“二次方”,他一直行走在实践的路上。

实践观察:立足专业,知行合一

“我的家乡在甘肃,那里有很多贫困的地方,贵州也是同样。但贵州依靠大数据后发赶超、快速发展,我很好奇其中的奥秘。”谈到为什么要去贵安新区调研大数据,朱炳宇这样回答道。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志愿公益前线的志愿者,他一直在思考:一次志愿服务的作用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次实践让他观察到欠发达地区利用大数据进行后发赶超的创新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其他区域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朱炳宇认为,社会实践需要更加专业化、深度化。为了让这次实践更加专业化,他通过社会实践经历、科研项目经历以及实践相关技能等方面,对报名参加实践的同学进行了面试,选拔出具有大数据背景的文科、理科、工科三种不同学科的队员,为实践提供了专业化的支撑。为了让这次实践更加深度化,他申请了“知行计划”项目“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布局与发展模式研究”,将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开展深度调研,“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朱炳宇还认为,社会实践应该与个人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作为通信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生,他对大数据这个概念一点也不陌生。在贵安新区,他看到了实时监测通信业务需求的大数据平台如何帮助运营商预测旅游景点的旅游指数,不禁赞叹道,“之前只是在文献中了解到这些算法和技术,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有没有意义。现在看到这些科研成果确实可以转化为产品,造福民生,感到自己在实验室的‘搬砖’都值了。”这次实践让他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他希望能够发挥专业优势,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产出更多自主创新的成果。

这次实践,朱炳宇带领支队对3家政府机构、5家企业单位和贵安新区大学城双创园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扎根贵州的清华校友展开了深入的访谈,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支队将贵安新区大数据发展的优势条件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并从政府、企业、高校的有机联动,政用、商用、民用的全面覆盖,以及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的相辅相成等角度,概括了贵安新区大数据的发展模式,并基于以上成果提出了可推广的“人才-技术-资金”闭环模式,为区域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理论支持。

实践传承:心系社会,情系家国

朱炳宇与实践的缘分,不止于此。早在2016年秋季,他便参与了电子系赴航天510所实践支队的评优工作,该支队在当年的暑期实践评优中荣获金奖支队称号。2017年寒假,朱炳宇作为支队长带领支队来到航天510所,将师兄师姐的实践梦想传承下去,脚步丈量大地,书写家国情怀。

航天510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距离朱炳宇的家乡仅有八十公里。在兰州这样深居内陆的城市,有一群人扎根于此,默默付出。在参与实践评优的过程中,朱炳宇逐渐了解到,就在这个离家仅有八十公里的研究所里,产出了电推进系统、贮箱气瓶、二次电源、高性能原子钟等十多项宇航专业产品,研发了电场测量仪、空间质谱计、月壤封装装置等新型科学有效载荷。究竟是怎样的科研精神,让他们放弃大城市的高薪,扎根西北,筑梦航天?带着这样的问题,朱炳宇来到航天510所进行实践,和队员们一起参观了那里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并与老中青三代清华校友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其中,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63届校友薛大同给朱炳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薛老今年将近80岁了,还在不停地学习,甚至还自学编程。”薛老学无止境的人生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个人品格,令朱炳宇敬佩不已。他将薛老的故事写成人物特稿《60岁开始学编程,78岁还在写书|你缺少的或许只是开始的勇气》,发表在校园媒体平台“清华研读间”上,获得超过一万的阅读量,引发了大量关注。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在遥远的大西北,有那么一群人,他们默默奉献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做着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一心科研,不求回报。

实践辐射:价值塑造,实践育人

除了自己参与实践,朱炳宇还努力做实践的“二次方”,通过举办实践分享会等方式促进成果辐射,深化价值塑造,达到社会实践育人的目的。

2017年春季,作为电子系研团实践部副书记,朱炳宇联合其他院系的实践部副书记成功举办七院系联合寒假就业实践分享会。在实践分享会的策划过程中,作为总负责人的朱炳宇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预计参与人数较少,活动形式较为传统,宣传工作覆盖面窄,院系合作难以协调,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他组织各参与院系的实践部副书记一起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思路,决定采用增加圆桌讨论环节、设计宣传软文推送、完善院系合作机制和增设抽奖环节等解决方案,展示优秀实践成果,深入思考实践意义,加强实践反馈指导,促进跨系实践交流,扩大实践影响范围,深化实践成果辐射。最终实践分享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老师们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实践思考:不忘初心,脚踏实地

对朱炳宇来说,社会实践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他在朋友圈分享了他对社会实践的感悟:“一直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出去实践。我渐渐觉得,实践不仅是一个认识世界的途径,更是一次认识自我的旅程。因为实践,认识了身边许多优秀靠谱的小伙伴,发现了自身视野和思维的局限,就更想多出去走走。感谢一直以来在实践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希望你也能在路上遇见自己,看见世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正是在一次次的社会实践中,朱炳宇对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有了更加全面的思考,对清华人的责任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遇见自己,看见世界。朱炳宇的脚步不会停止,他将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编辑:徐静

2017年10月27日 14:16:1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